★ 刘强
农历二月初二,气温回升,草木萌动,万物复苏,正是踏青寻芳的好时机。因此,古人将二月二称为踏青节。
二月二日春游踏青之俗,据说始于唐代。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当时,京都长安城的人们,趁春回大地,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还有人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野菜。终于等到漫长的寒冬结束,宅在家里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活动活动筋骨,拥抱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沐浴暖阳,闻闻花草香。
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春雨初霁,草菜长出新芽嫩叶,一切欣欣然,一群鲜衣怒马的少年气宇轩昂、一字排开,悠然踏春行。
同是唐朝诗人的韩琮在《二月二日游洛源》中写道:“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草色新绿,外出踏青的人们兴高采烈地从洛源归来,身上还带着草木的幽香。他们已融入春天,接受了春天的馈赠。
李商隐笔下的二月二视觉听觉俱佳,他在《二月二日》中说:“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乘船泛游江上,春风和煦,阳光送暖,远处传来悦耳的笙乐;花蕊细长如须,柳叶的嫩芽如美人睡眼,它们生机勃勃,恣意生长,紫蝶黄蜂流连飞舞,它们竟是如此地迷恋春天。
无独有偶,北宋诗人强至也在二月二日出游江边。“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犹微。”家燕刚刚归来,二月初的春色还有些羞涩,青草才见尖尖嫩芽。“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那用紫色的缰绳控制着马笼头欢跑着的是谁家的年轻人呢?
南宋诗人王庭珪在二月二日也没闲着。他在《二月二日出郊》记录了早春时节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麦垄、黄鹂、紫燕、老牛、牧童、横笛,作者用一连串乡村特有的景物表达对田原生活的向往之情,仿佛有“春到农家人不知”的感叹。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悠久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对于闲居城内的人来说,是个“踏青节”,对于生活在广袤农村的农民来说,那可是“春耕节”,一年的农事劳作就此拉开序幕。关于二月二的称谓还有许多,如:挑菜节、青龙节等,并衍生出各种习俗与之对应。我想,尽管这些称谓和习俗迥异,但它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新春寄予希望,祈愿全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