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大词戏,是全国300多个戏曲种类中,仅在维西县保和镇独存的一个地方剧种,它是中原汉文化传入维西后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于2013年11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史料记载,大词戏是在明清时期由江西、湖广及江浙一带到维西驻防的官兵传入。大词戏脱胎于江西一带的一种或几种戏曲,是当时流行于云南等省的弋阳诸腔,这一外来剧种在维西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滇戏、洞经古乐以及维西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成为集中原汉文化与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于一身的独特剧种。当时,大词戏演职人员以绿营兵为主体,后来流传到社会。历史上,大词戏演出多以庙会等方式进行。每年三月、七月的庙会是全县的盛大节日,会期一般三至七天。县城男女老幼、四乡八寨村民、远至上百里外的各族群众,穿着节日盛装前来赶会;邻县丽江的鲁甸、打米杵、阿史主及兰坪县一带的纳西、普米、白、傈僳等各族群众,也来赶会、看戏。
老一辈人对大词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传承大词戏,一些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剧团,一点一滴搜集整理戏种,并排练、表演。他们中有工人、农民、退休教师、在职干部、企业下岗职工。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维西大词戏这朵古老的民族艺术之花不断绽放出奇香异彩。2012年年底,维西保和镇大词戏剧团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中老年文艺汇演”,荣获“最佳艺术传承奖”。2018年1月,维西大词戏表演团代表迪庆州参加由省文化厅、省民委共同主办的“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向全省观众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大词戏唱腔一般不托管弦,一人所唱,众人帮腔,以锣鼓帮衬节制,唱腔词格除少数曲牌为对偶句式外,其余多为长短句式,脸谱多与滇剧、京剧相似,演出服饰通用于一般的戏曲服饰。
主要打击乐器有提板、羯鼓(又称“小鼓”或“统子”)、堂鼓、大钹、小钗、大锣、小锣等。大词戏角色行当大致有生、旦、净、丑、外之分,后来受滇剧等的影响,经过演变,现在通常划分为生、旦、净、丑、杂五个行当。
大词戏主要反映的内容是忠、孝、节、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承大词戏,表演团队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改编歌词,赋予其时代特色与精神,如演唱家乡变化,在发展创新中赋予大词戏生命力。
大词戏剧目主要有《精忠岳传》《目连寻母》《重耳走国》《平天下》《刘全进瓜》《唐僧取经》等,除以上大本戏外,还有折子戏《岳母刺字》《东窗围炉》《会审烙脊》《疯僧扫秦》《牛皋扯旨》《金氏骂牛》《观音点化》等。
(来源: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