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泼水节里的胞波情谊

▲ 泼水节。 (德宏团结报 供图)

⦾ 夏阳

每年4月13至16日左右,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自2020年起,新冠疫情发生后,为服从、服务边境疫情防控,泼水节狂欢活动停了。3年之后,再次绽放的泼水之花,为中缅边民久久期盼。

与瑞丽边境村寨相连或依江相望的缅甸木姐市芒秀区的十九个村寨,今年将分别组团参加欢庆活动。芒秀区的十九寨,与瑞丽边民有着百年胞波之谊,被瑞丽人亲切称之为“十九寨”。

除了中方的活动,有缅甸四个方队的大型马鹿舞表演,有双方在瑞丽共同举办的“佑庭杯·2023中缅足球联赛”;还有东南亚风情美食、民族服饰展。中缅泼水节活动丰富多彩,展示了鲜明的边境民族文化特征和国际化色彩。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泼水节起源表述为:“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反映了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道:“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

在岁月长河中,泼水节早已成为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皆以泼水辞旧迎新,喜庆新年,类似于中国春节。在中国,泼水节成为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新年节日。傣语称之为“比迈”(新年),泼水节为傣历新年。2006年和2008年,西双版纳和德宏相继申报,经国务院批准,该民俗分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朵花中,傣族是一朵绽放着艳丽色彩的奇葩。千百年来,因为与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感,傣族被赋予“水的民族”,水成为了“傣族的灵魂”。泼水节成为了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傣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傣族人的淳朴善良,以及优美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传扬,泼水节亦随之美名远扬,吸引四海之人为之神往。

泼水节不仅是东南亚各国的重要节庆,也是相互交流,促进国与国之间友谊的重要纽带。中缅泼水节互动,历史悠久,见证了中缅两国的胞波友情。

中缅胞波友谊历经千年,历久弥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缅友谊之树更加常青。

1950年6月,中缅两国正式建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世界的眼光,敏锐捕捉到缅甸及其东南亚国家对新中国成长的重要意义。中缅外交史中,除了刘少奇、邓小平先后访问缅甸外,周恩来总理曾9次访问缅甸,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少有的。周总理以宽广的胸怀,为中缅胞波友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适逢缅甸泼水节,周总理身穿缅甸传统服装参加泼水节。万人狂欢泼水,工作人员担心总理的安全和健康,一直婉言相劝。但周总理走下车,同狂欢的缅甸人民一一握手,相互泼水,全身湿透。

万人盛大的泼水,水珠漫天飞舞成雾,在阳光折射下,形成了一道道艳丽的彩虹。缅甸民众欢声雷动,被这位亲民、爱民的中国总理所折服,他们操着生硬的中国话,一浪又一浪地喊着:“中国,周恩来”“周恩来,中国。”周总理向大家频频挥手:“水是吉祥物,浇得越多越吉祥幸福。” 周总理尊重外国民众习俗,深深打动了缅甸人民,为两国人民久久传颂。

在老一辈革命家推动下,缅甸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签署陆地边界条约的邻邦。

陪同周总理访问和泼水的,还有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副总理。中缅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缅甸人民对泼水爱的情思,感染着、激荡着诗人陈毅,使之情思泉涌。在对缅外交中,陈毅先后写过10首充满情感的访缅诗篇。在《赠缅甸友人》中他赞颂中缅两国胞波友谊:“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这首深情动人的歌,至今依然在缅甸广为传唱,成为中缅友谊的象征。

在中缅建交73年的历史上,中缅高层互访不断。进入新时代,中缅两国就构建起中缅经济走廊,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诠释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续写了千年胞波友谊的崭新篇章。

缅甸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由于千年胞波,两国人民在民心相通方面,有着深厚基础,两国人民共同沐浴着常青树一样绿色友谊带来的成果。

这种民心相通的胞波友谊,可以通过许多可感的事例证实。

中缅边境的傣族村寨,多会选择与相邻的一个或几个缅甸村寨结为友好村寨。这种选择,双方认同,地缘相近,情感相亲。结对后就成为亲戚,较为稳固,会延续数十年或更久远,成为情感的纽带。民间交往和重大活动相互邀请,成为沿袭的惯例,作为两国边民组织活动的必要设置。

每年泼水节,双方会致函或口头相邀互动。与大等喊结对的,是相邻的缅甸弄信村。双方将每年泼水节的第三天,确定为友情交流泼水日,到时大等喊分出一组或几组赴缅泼水,缅甸弄信村也会安排人来大等喊交流。

“胞波”,缅语意为“兄弟”。

事实上,中缅胞波情谊,不仅仅是意义上的,其延续着一种血缘亲情。这种亲情,除了两国边民,从起始,到久远的迁徙途中,不断分化而成,也镌刻着历史发展的印痕。

“跑缅甸”,曾为时代热词。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边境的一些傣族,由于贫困落后,或渡江、或翻山越岭,前往缅甸或东南亚地区,求生存谋发展,生儿育女定居境外。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国边民日子一天天向好,使缅甸边民信服仰慕,许多边民归根回国。而边境上的缅甸姑娘,也把能嫁到中国,作为一种向往和幸福。

从“跑缅甸”到“嫁到中国”,中缅边境产生了许多血缘联系,体现了时代变迁。

在中国的边境对外开放名录中,始终都有瑞丽的名字,这是瑞丽的地缘决定的。瑞丽地处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前沿,是中缅“人字型”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地势之要,使瑞丽成为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中缅两国最大,也是最活跃的陆路口岸。中缅两国边民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为瑞丽开发开放奠定了厚实基础。

在对外开发开放中,瑞丽立足沿边特区、开放前沿,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探索高质量对外开放新经验。虽然,前行之路艰辛坎坷,但创造了“中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瑞丽”的辉煌。在中缅边境,致力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从2000年起,瑞丽每年举办“中缅胞波狂欢节”,举办由中缅双方轮值的“中缅边交会”。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中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内容丰富。但是,其中每一项活动,相互泼水狂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有了水,这些活动才有灵性,散发出湿润的浓浓的情意。水的圣洁,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参加过泼水节的人都知道,水被泼得越多越湿就越吉祥。

泼水作为一种相融的文化,成为不断筑牢胞波友谊的黏合剂。在中缅边境开发开放中,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泼水节来了。

泼水节像传递着巨大引力的磁场,吸引着成千上万中缅人民的目光,湿润着人们的期待。

泼水狂欢,如同纵情喝酒,纵酒至酣,泼水至欢,许多旧渍一洗而光。许多平日难以了结的旧事,会一泼而解。因为人们深信,水是圣洁的,这种圣洁,使水有着神奇的魔力。

人们期待,在一遍又一遍被浇得透湿中,获得吉祥和幸福。

(载《云南日报》2023年4月15日第6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3-04-2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6435.html 1 泼水节里的胞波情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