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忠民
炎炎夏日,应吉林朋友的邀约,我来到吉林省抚松县游玩。一下火车,朋友的车直接把我拉到大山里。他告诉我,这里有长白山下的“国宝”——原始的木屋村,不仅景色宜人,还有着浓郁的满族风情,作为满族的后裔,去到那里,肯定会有归属感。
车子在林海里穿行,窗外是一棵棵参天大树构成的密集森林。锦鸡、飞龙、野兔、野猪、狍子等飞禽走兽不时出现,触动着我的神经,林区特有的凉意也让我舒爽惬意。一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了一处独特的景象,只见连绵不绝的林海山坳间,静卧着一片黑灰色的房屋,它们相依相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缕缕炊烟从房屋四周袅袅升起,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那便是锦江木屋村了。
车子一路狂奔,很快来到锦江木屋村,只见一处高大的门楼高高耸立,上方书写着“守望康熙三百年”七个大字,我心想这个远在长白山深处,极为偏远的村子,怎么会和康熙皇帝有关联呢?
朋友向我介绍说:“锦江木屋村虽地处深山林海,但这里过去曾是进入长白山主峰的交通要道。据传,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决定到长白山主峰祭祀,为确保出行顺利,清廷派百余满族八旗兵丁进山探路,而后驻扎在此等候,因康熙皇帝的那次祭祀活动未能成行,这些兵丁就驻留了下来,在此结屋,垦荒耕种,繁衍生息,慢慢形成了一个村落,至今已有340余年。”
迈进锦江木屋村的大门,宛如来到了一个木头王国,两侧是满族典型的木质结构的房屋,木墙、木瓦、木门、木窗、木栅栏,就连冒烟的烟囱都是用空心的圆木竖起来的,但不必担心会发生火灾,这里的村民们世世代代这样生活,火灾火警几乎为零。
在当地,人们把木屋称为“木嗑楞屋”,其建造堪称经典,由一根根笔直粗壮的圆木垒垛,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般,严丝合缝,由于其紧固异常,所以又被称作“霸王圈”。这一建筑方式在建筑学上称之为“井干式”房屋。圆木垒垛成型后,将掺有韧性的稻草或乌拉草与黄泥拌和均匀,涂抹于墙壁,起到隔温保暖的作用。而房顶的瓦片都是用抗腐蚀的松木锯成段后,再顺着木茬劈切成薄厚均匀的木片,这个木瓦的制作非常技术考究。此房屋建筑结构沿用至今,是当地人传承满族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满族先人房屋建造技艺的完美遗存。
在锦江木屋村这个独特的村落,生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修房节。每年的五六月,在长白山的雨季来临前,村民对房屋要进行补墙串瓦等修缮活动。这是一项集体劳动,不论哪家修房子,村里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前来帮忙,俗称“落忙”。有的修房串瓦,有的人剁草插泥,互帮互助,既体现了友情,又体现了劳动的快乐。修房节的时候,主人会将“串”下来的瓦赠送给客人,老瓦作为森林和木屋的一种符号,带着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收藏。
独特的锦江木屋村,既是国家级古村落,又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绵不绝的长白山林海孕育了它。蔚蓝色的天空下,木屋村显得古朴、安宁、淡雅、和谐,仿佛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静静地诉说着历史过往。
行走在木屋村的石板路上,仿佛穿梭于时光的长廊,举目四望,草木葳蕤,松涛阵阵,远山静谧,一切仿佛是三百余年前的模样,那岁月留下的痕迹,成了它延续历史的强大力量!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