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早就听说巴蜀地区有一个以“九古”著称的水乡——邛崃市平乐古镇,所以,这次笔会之行,我特地抽暇驱车赶往平乐古镇一观。
平乐古镇接临邛崃、成都,西连雅安、康藏,自古便有“茶马古道第一镇”“南丝绸之路第一驿站”之称。这里,白云袅袅,绿水萦绕,鸥鸟出没,竹涛如歌;极具川西风情的沿江建筑楼群,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榕树群,构成了一幅天然的中国西部“清明上河图”。尤其是此镇独具的“九古”: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古风俗,更是令小镇古风浓郁,闻名遐迩!
古镇之古
四川邛崃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便诞生在这里。而平乐古镇则是邛崃的一颗明珠,素以“秦汉文化,川西水乡”风情而著称。早在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50年),此地就已经形成了集镇,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人文鼎蔚。
古镇四面青山层叠,翠竹葱茏,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江岸绿树参天,千年榕树华荫如盖,遮蔽着这个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水陆码头。
据史料记载,平乐古镇曾经沿江而设数道码头,码头内篷帆如林,船行如鲫;多条街道商贾云集,茶楼酒肆分列江岸;白沫江上更是舟楫相连,穿梭如织;古驿道上铃声串串,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幅川西版的“清明上河图”在此展开。
老榕树、白沫江、青石古街、驿道铃声、枕江而建的吊脚楼、郁郁葱葱的竹海、渐行渐远的舟楫,这些生态元素和文明地标,千百年来共同滋养着古镇的山水情怀,孵化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同时也无声地讲述着古镇悠久的历史,绵远的旧事和风光的往昔。
古镇之静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流逝的岁月不动声色地带走了小镇昔日的繁华,却留下了有着特色民居建筑样式和街区风格的古镇。
平乐镇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古风蔚然,保存完好程度竟达85%以上。全镇共有老街33条,七弯八拐,曲径通幽。老街两侧,分列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民居基本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一般为下层作铺面、上层作居室,体现了浓郁的川西风格。青石铺成的古街道坎坷不平,略显残破,但是恰恰从青石的斑驳程度和深浅不一的印痕中,让人读出了岁月的沧桑和小镇的曾经。
古镇很静,民居也大多闭门,有的甚至可以从门上挂着的锁头上,看出这里早已人去宅空多时,但门上的大红对联和檐下挑出的红灯笼,却是鲜艳如初,彰显着古宅主人对此地的热爱与眷恋。
古镇的街道多沿江而建,其格局多呈鱼骨状,长短不一、曲直有度。在街道中穿行,偶尔也能碰到几位游客和当地的居民。游客一律静悄悄地走,细细地打量;居民则穿着朴素,挑着两篮菜或是腋下夹着一柄伞,一脸安详,慢悠悠地走过,遇到游客,礼貌地一笑,然后继续自己的行程……阳光细细地洒进街道,小镇此刻写满了生机与幽静。
江水穿镇而过,小镇便有了桥。古镇内最著名的桥当属乐善桥。此桥为七孔石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有“邛南第一桥”之称,也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桥洞为不多见的桃形,锥形的七个桥墩则像七条一字排开的小船,别致而有新意。桥下石阶上,几位穿着蓝布褂的婆婆有说有笑地洗衣,荡漾开去的一圈圈涟漪,是古镇田园诗境的轻声吟唱……
按照路人的指点,转过几条街,我找到了“私奔码头”——当地传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月夜私奔时,就是从这个码头上船而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的。当年,这里曾经是水运发达、货物吞吐量极大的码头,如今已看不出当年的一丝痕迹。
游古镇,李家大院是不可不去的。它是由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整个建筑坐西向东,依山向谷,为单檐悬山式木结构。院内现存光绪“皇恩宠锡”等匾额和大量古农具、古造纸和婚嫁等用具。
古镇之绿
我的脚步在踏响了古镇街道幽静的同时,也把江边高大秀颀的古榕树群摄入了眼帘。
据镇上的居民介绍,这些榕树是唐宋时期所植,穿越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榕树高耸入云,大多在百米以上。树冠博大,势如巨伞,直径竟有20余米。虽是初冬,但这些高大挺拔的榕树依然繁茂葱茏,浓荫匝地,为古镇带来了丝丝凉意,也为古老的小镇注入了勃勃生机,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的诗句。
郁郁葱葱的古榕树给古镇带来了满园的绿意。虽曰古镇,但游走其中,目之所及,均是葱茏苍翠,江边的榕树自不必说,民居内外也都种满了各种绿植,就是那座有名的乐善石桥也被各种绿植包围着。
镇内的每条街道和民居,虽然有些破旧,但处处洁净。镇中的小溪上,也常见有游客荡舟闲游,船家一边照顾自己的生意,一边留意水面,一旦发现有漂浮杂物,立马捞出。小镇居民的生活也极“绿色”,穿着朴实,节俭成风,从无奢华之象。这种绿色理念,令人折服。
行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耳畔似乎还回响着丝绸之路上的马蹄声、铜铃声;石板街道和码头上,似乎还可望见司马文君的浪漫身影;流连于一处处浸满古韵的古街、古桥、古民居、古作坊,犹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鲜活历史人文气息……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