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丛
火红的腊月,是老家乡村杀年猪的时节,也是制作油罐肉的日子。
油罐肉是家乡滇东南弥勒市有名的民间美食。它将猪肉先腌后炸,再用瓦罐和猪油密封保存,可长期食用。油罐肉香润可口、软硬适中、食用方便,是故乡人的日常美味。
油罐肉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到云南平叛,由于天气炎热,随军携带的肉类保鲜难,很多士兵因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但这个问题又一直无法解决。有一天吃饭时,他到驻地村庄巡查,发现村民吃的猪肉味道极佳。打听得知,村民食用的是油炸肉,瓦罐储藏后可以长期保存。诸葛亮深受启发,当即命令后勤如法炮制。从此,军营伙食大为改善,军队战斗力随之提振。小小的油罐肉,为平叛立下功劳。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村庄里的猪嚎声此起彼伏,我家也开始杀年猪,操持家务的母亲便忙活起来:先将猪腰身肉切成10厘米左右的方块,抹上盐巴腌一晚,次日洗去盐巴,晾去水分放入大铁锅内,再掺入草果、八角、花椒等佐料,先猛火后转文火油炸。渐渐地,猪油炸出,满锅翻滚,待肉块萎缩至原来的一半,色泽金黄油润时便可出锅。
此时,三四只小口大肚的瓦罐,早被我们洗得干干净净、擦得亮堂堂。母亲将冷却后的油炸猪肉装入大瓦罐,用猪油将肉墩淹没,盖上盖子密封起来。春暖花开时,瓦罐内猪油融化,光亮清澈,肉块浸泡在油中;到了冬季,猪油板结如雪,肉块深埋其中,既确保了猪肉长期不变质,又有腌腊的美味。
家有油罐肉,日子香甜起来。煮饭时,母亲打开瓦罐,用筷子戳上几块油罐肉,放到大碗中与木甑子里的饭一起蒸煮。米饭蒸熟,油罐肉也熟了。此时,用筷子戳出油罐肉,菜刀一切,肉块金黄、肉质软腻、香糯扑鼻。还没动筷子,口水便冒了出来。
那时,农村经济欠发达,小年一过,油罐肉就成了限量版。因此,一到开饭时分,我们小孩子便心花怒放,小雀般在灶房里欢快地蹿来蹿去,一见油罐肉上桌,立刻举起筷子抢着吃,没多久,肉碗见底。
现在,我远离故乡到了城里工作,留守老家的父母也不再养猪,但每年腊月,母亲都要在村里买头年猪来杀,为我制作一罐油罐肉,托人捎到城里来。我知道,每一个离家太久的儿女,都难免会模糊了故乡的模样,母亲期望我在故乡的味道里,记住来时的路,还有生命的根。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