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畲寨无茶不成

畲族姑娘正在采茶。(图片来源:网络)

钱国宏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省份。畲族人民崇尚自然,喜欢饮茶。畲民依山结庐聚居,垦山为食生存,很早就植茶制茶、饮茶,留下“畲山无园不种茶”的谣谚——浙江景宁有“惠明茶”,福建闽东有“坦洋功夫茶”,广东畲族有“洪奉茶”……“园里无茶不成寮(屋),山上无茶不成村”,成为畲乡茶文化的真实写照。

畲族同胞素重饮茶,向有“茶哥米弟”之说:正月出行要饮“新年茶”,祭祀要喝“敬神茶”,婚礼要喝“新妇茶”,待客也以茶为先。平时,家家户户灶头都会放置一个陶制茶壶或茶缸,壶中、缸内茶水长年不断。外出下田劳动时,茶水也是随身携带。

畲族同胞喜欢种茶饮茶,因而也更精于制茶。浙江景宁畲民制茶讲究精良,互赛高低,历来佳茗迭出,旧时为州县的贡品,称为“惠明御茶”。清代学者严用光《惠明寺茶歌》中赞叹曰:“敕木峰高插苍昊,山中茶树殊超伦。”

畲家日常生活中是极其看重茶的,以至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茶礼”。年轻人结婚时,婚礼上便有专门的“茶礼”。姑娘出嫁上轿前,要用茶叶拌上米谷,贮在樟木八角红漆茶盘中;娘家人边唱《分酸歌》,边向厅堂撒茶米,意为“娘家播下茶种谷种,日后能发丁发财”。有的地方在姑娘花轿出门时,以一碗茶叶拌米谷撒向轿顶,祝福新人一路平安。有的地方新娘花轿到达男方家时,新郎的姑母手执托盘,摆上两杯清茶向轿里晃一晃;新娘立即起身递上红包,并把随身带来的花生、米花之类“茶泡果子”抛撒出轿外,让围观的孩子们争相拣拾。这项程序进行完后,新娘才可以下轿进屋,拜堂成亲。

闽东一些地方,新婚之夜,新娘要先向舅公敬“九节茶”。意为舅公为首饮新娘第一杯糖茶时,压在杯底的红包要有“九节薯郎”那么大。新娘过门之前,亲家嫂要向前来接亲的亲家伯敬“宝塔茶”:在红漆樟木八角茶盘中,将五大碗茶像叠罗汉一样叠成三层,一碗做底,中间三碗围成梅花形,顶上再压一碗。饮茶时,亲家伯要用牙咬住“宝塔”顶上的一碗茶,以双手夹住中间的三碗茶,连同底层的一碗茶分别递给四行“行郎”(轿夫),自己则一口喝掉咬着的那碗热茶,才算功夫到家。

畲家有句俗语:“谈天泡牙,咸菜送茶。”意为畲家人高谈阔论时离不开茶,劳动闲聊也离不了茶。畲家但凡有亲戚朋友上门,主人必先用茶水相待,然后才可以开口交谈,否则被认为主人无礼、不懂规矩。浙江景宁有一种说法:“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嘴。”因此,招待客人时要多喝几碗茶,以示主人热诚、客人懂礼。景宁畲族向客人敬茶时还习惯唱《敬茶歌》。对歌前,歌手主动给客人端茶,然后起歌头:“白碗泡茶清又清,食清茶歌有情。”客人也要接茶对唱,于是,敬茶、接茶、饮茶,便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对歌赛。

很多人知道大理的白族有“三道茶”之俗,殊不知畲族也有。畲族“三道茶”分为“清茶”“浊茶”“沥茶”三个过程。清茶是指畲族人在泉水或山泉中煮熟的茶叶,味道清香,有助于消化。浊茶是指将煮好的茶叶加上米饭和蔬菜,煮成一种类似粥的食品。沥茶是指将煮好的茶叶过滤出来,加上糖和花生,搅拌后饮用。畲族“三道茶”的制作过程虽说较为简单,但很注意茶叶的选用和煮制的时间,因此在畲乡很有名气。

畲族人家世居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过去缺医少药,因此畲家发明了以茶治病的良方——“药用茶”。将浓茶与鸡蛋煎炖,能平肝补肾,消除疲劳。以茶泡姜,可治痢疾。以茶泡糖,可和肠胃。用茶与银器、大米、小麦、黄豆、稻秆、灯芯等七宝煎汤服用可以去惊。畲乡还有两种特殊的药用茶——“擂麻茶”“打油茶”。将芝麻、米花、花生等放于擂钵中研磨至碎,与茶叶一起冲泡,这便是擂麻茶。这种茶清香爽脾,具有茶点的味道。打油茶也是一种擂茶,不同的是芝麻等料须用油炒过。打油茶一般用于祛寒湿、防感冒,兼有补养之功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1-12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1744.html 1 畲寨无茶不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