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萍
我妈的闺蜜团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由5个人组成,她们的年龄从40岁到59岁不等,3人是藏族、2人是汉族,除了妈妈是土生土长的江边人外,其他几位阿姨都是从香格里拉市格咱乡、东旺乡以及丽江市、四川省乡城县嫁到我们村的。她们之间虽然存在年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但这些似乎并不影响她们成为好朋友。
年龄最大的扎史卓玛阿姨和我妈是最早嫁到我们村的,她俩嫁过来的时间相近,相处的时间最长,算算已经有30多年了,她俩算得上是最了解彼此脾性的人。扎史阿姨常常开玩笑说:“要是我俩结婚,按网上的说法都算得上珍珠婚了,我俩的友情比珍珠还珍贵呢!”
提起两人相处的小事,扎史阿姨最爱念叨的要数20世纪90年代初常到我家看电视的事情。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全村80多户人家,只有四五家买得起电视机。扎史阿姨又刚从格咱乡嫁过来,人生地不熟,身边没什么朋友。农闲时间,她便会跟着丈夫去买电视机的人家蹭电视看,有时看到搞笑的情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还时不时和别人讨论剧情,这样的习惯难免遭人嫌弃。“只有在你家看电视最舒心,想笑就笑,想说啥就说啥。”扎史阿姨说,也许是因为我爷爷和扎史阿姨的公公是朋友的关系,我们两家的关系比较密切,扎史阿姨到我家看电视时,我家人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的小怪癖,因为我大伯和爸爸比她喊得更凶。此后,扎史阿姨就成了我家的常客,一来二去,她和我妈就成为了朋友。
时间长了,她们的交流不仅停留在电视剧的剧情上,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刚嫁过来那几年,扎史阿姨不习惯江边的生活方式,也不会做几道像样的家常菜。和我妈熟识后,她一有空就跑到我家,向我妈请教厨艺,经过几年的努力,扎史阿姨不仅学会了许多家常菜的做法,还学会了如米花糖、饵块、饭肠、香肠等传统小吃的做法。现在的扎史阿姨已经成为农村宴席上的主厨之一了。
来自东旺乡的益升追玛阿姨和来自四川省乡城县的拉初阿姨嫁到村里的时间相近。那时候,嫁到村里的藏族人不多,早几年嫁过来的扎史阿姨便先同追玛阿姨和拉初阿姨熟络起来,干农活的时候又带上我妈,于是四人的友谊就此建立起来。
刚开始相处那几年,由于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差异,我妈和几个藏族阿姨相处时还闹了不少鸡同鸭讲的笑话,现在回忆起来,四人还是会笑得前仰后合。
来自丽江市的卢福云阿姨是10年前嫁到我们村的,是几人中最晚嫁过来的,她的年纪也是几人中最小的。正因如此,卢阿姨也为这个老年闺蜜团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拍抖音、聊微信、向我妈传授带娃技巧、制作新菜式……如今,我妈和几个阿姨成了拍抖音娱乐消遣的一把好手。
4年前,卢阿姨生了个女儿,孩子胖嘟嘟的,十分乖巧可爱。后来,我妹妹怀孕生子的时候,我妈和卢阿姨在微信上关于养胎、产后护理、婴儿护理的交流就没有停过,卢阿姨也常常苦口婆心地告诉我妹妹怎样做才对身体好、对孩子好。
不论我妈和几个阿姨来自哪里、是何种民族、生活习惯怎样,她们相处融洽的秘诀都是讲究和谐友爱、团结互助。无论谁家有事,其他几人必定第一时间赶到,最后一个离开,其余时间皆是陪伴、帮助和鼓励。
2008年9月,正值农忙,扎史阿姨突发疾病住院治疗,随后又卧床休养了一段时间。眼看着地里的苞谷没人收,半年的辛苦就要付之东流,扎史阿姨急得满头大汗却无可奈何。把家里的农活干完大半后,我妈叫上追玛阿姨和拉初阿姨,用三五天时间把扎史阿姨家的苞谷全部收完了。扎史阿姨住院期间,我妈和追玛阿姨、拉初阿姨还轮流去她家帮她喂猪、喂鸡、打扫卫生、做家务。“现在想起她们为了帮我掰苞谷而身上沾满鬼针草的场景,仍然觉得又感动又好笑又心疼。”扎史阿姨回忆着闺蜜们对自己的好,不时感叹几句。
几年前,追玛阿姨的丈夫突发心梗去世,我妈和几个阿姨在震惊之余,第一时间赶到追玛阿姨家中,默默帮助她操办丧事。此后的一年里,她们一有时间就上门陪伴追玛阿姨,默默陪她走过最艰难的日子。“那段时间要是没个人做伴,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幸好有你们陪我。”追玛阿姨为有这样一群好闺蜜感到欣慰。
平常我回家,我妈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她们闺蜜团的动向,比如前几天她们几个一起去赶集,我妈买到了心仪的衣服;最近家里的花开得正艳,几个阿姨要来我家拍抖音;这几天我妈又受到了哪个阿姨的恩惠,得到了哪个阿姨的帮助,诸如此类。我妈常说:“但凡家里有点大事小情,除了你爸这个主心骨拿主意外,多亏有这几个阿姨的帮衬,我才能安心顺利地把事情办完。”言语间尽是对几个阿姨的夸奖和感谢。
每逢农忙时节,我妈和她的闺蜜们都会提前约定好互相帮忙的事宜,一起割麦子、插秧苗、种苞谷、掰苞谷、收水稻,在田间地头谈天说地成了她们农忙时节必做的一大乐事。她们在说笑间把活干完了。
要问我妈和她的闺蜜们一直都这样要好吗?当然不全是,至少面上她们很要好,但背地里仍然会互相较劲,生怕自家的生活品质、孩子成长、家庭内务被比下去。前年,我家两次被评为“卫生家庭”后,几个阿姨都来向我妈取经,然后回去给家里来了一场大扫除,不仅自家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整洁了,扎史阿姨家也被评为了“卫生家庭”。得奖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激励着几个阿姨搞好家庭内务,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妈和几个阿姨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田地却是一家比一家种得多,大家都争相发展生产,努力提高生活品质。
我妈有这样一个闺蜜团令我羡慕不已。她们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文化程度也不高,却在年轻时不为穷苦的生活感到难过,反而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人到老年终于迎来了云开月明,儿女成人、生活小康、日子舒心。闲来在微信群里高呼一声,就有人相伴娱乐消遣;忙时也不忘时常互相问候对方;有困难时,除了家人之外,还有几个挚友做后盾,所有困难都可迎刃而解。我妈和几个阿姨的友谊在我看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足以用一辈子时间去细细品味并乐此不疲。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