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上接第一版) 《山海携手 共育桃李》

“输血”“造血”并重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2023年高考,马关一中一本上线人数和本科率增长明显,各项高考数据创历史新高。这是昆明市第三中学、上海市虹口区帮扶团队与马关一中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昆明市第三中学副校长、马关一中副校长周跃佳介绍,在“组团式”帮扶中,昆三中选派了6名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前来帮扶,1个帮扶教师对口帮扶1个教研组。平时由马关一中的教师“点餐”,帮扶教师通过上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参加教研组备课等方式,示范引领提升教学水平。“马关一中的老师需要什么,我们就备什么课,我们的示范课有时候一上就是3个小时,全年级师生通过视频系统统一听课,大家上完课还要提问,帮扶教师常常在课间被围得水泄不通。”

不仅如此,昆三中还定期选派9个高考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到马关一中开展教学交流,两校建立了教研组师徒结对、同步教研、年级组同步测试、青年教师跟岗研修等多种长效化、常态化帮扶机制。

虹口区的帮扶团队则把“虹口经验”带入马关一中,组织开展新课程新教材解读说课展评活动,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同时,协调虹口区有关部门、企业捐赠资金,支持实验室、舞蹈室、智慧教室等硬件设施升级,资助马关一中经济困难学生。

马关一中教学软硬件同步提升,是教育“组团式”帮扶中“输血”与“造血”同步推进的生动案例。

“重返乡村、反哺乡村教育,是我长期以来的梦想,我将以学习者、体验者、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姿态,为当地教育献出涓埃之力。”近日,在2024年教育“组团式”帮扶轮换教师欢迎暨行前培训会上,上海建平中学教师唐忠义代表上海帮扶教师表达了来云南开展教育“组团式”帮扶的初心和决心。唐忠义是今年春季学期上海市、云南省轮换的141名教育“组团式”帮扶的教师之一。他们将接过上一批同事的接力棒,继续扎根云南省26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育帮扶。

在“组团式”帮扶中,依托沪滇协作机制,上海帮扶教师联动援滇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上海资源帮助受援学校升级硬件设备,改善教学环境。2023年,上海市增加1300多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云南“组团式”帮扶学校,并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帮扶项目。如协调为兰坪一中引进了编程、3D打印与激光雕刻、无人机、生命科学与地质构造等课程及设备;为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鲁甸崇文中学等学校购买了交互平板一体机,升级改造了计算机房……

为了给当地打造一批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帮扶团队协调派出学校与被帮扶学校教师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学科帮扶等,同时建立交流互访机制,选送被帮扶学校教师赴上海学习锻炼或研修培训。如红河州元阳高级中学在徐汇帮扶团队、腾冲市第一中学帮助下,实施传帮带“青蓝工程”、组建“名师工作室”、列出“成长清单”,制定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长路线图”。上海松江区和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帮扶团队在镇雄职高建立高级技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高级技师专家师资库、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聘请6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老师,带教指导21名四个专业方向青年教师。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省27所受帮扶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同比实现明显增长,11所受帮扶职业高中在招生和就业两端都有明显改善,学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学生发展路径更加多元,有效辐射带动了受帮扶县的教育发展。

记者手记

扶到点上 帮到根上

云南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紧缺的是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开展,为云南被帮扶县输送了388名优秀教育人才,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带来了新理念、干出了新气象。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是升级硬件,还是改革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全面系统地帮扶,有效促进了被帮扶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不断攀升的本科率、就业率,也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组团式帮扶是帮扶工作的升级版,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点对点”的支教模式,实现帮扶力量升级、帮扶模式升级,彰显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从帮扶力量上看,将零散选派改为“组团作战”,根据受援学校紧缺人才需求,把上海的帮扶团队和云南帮扶团队“打包”选派,校长帮扶期3年,一般教师帮扶期1.5年,提升了帮扶的精准性、长效性。从帮扶模式上来看,各个帮扶团队制定了整体帮扶方案,让帮扶教师不拘泥于顶岗教学,而是以“点餐式”的方式带教,“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土教师。特别是通过组织搭建的平台,上海、省内学校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学校建立起学习交流、合作办学等机制,将产生更加长远的影响。我省高度重视此次帮扶工作,各地组织部门、教育部门牵头抓总,统筹资源力量,协调受援学校在工作上搭平台、生活上强保障,也让帮扶教师安心安业、大展拳脚。

只有办好县域教育,才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在此,笔者也向跋山涉水到艰苦地区传道授业的所有帮扶教师表示崇高敬意,希望他们带来的先进理念、创新思维能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引领带动全省县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载《云南日报》2024年3月22日第6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3-26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3034.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