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1965年9月,我还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读于中甸县中心镇(今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小学。记得新学期刚开始,学校老师就组织全校师生学唱两首歌曲,一首是《歌唱二小放牛郎》,另一首是《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讲述小英雄王二小不畏危险掩护乡亲,把敌人引进八路军包围圈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南泥湾》是一首抒情歌曲,歌颂八路军三五九旅的英雄们,为支援抗战在后方开展大生产运动,把没有人烟的荒山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由于那时学校里教唱歌的老师只有一人,所以只好把几个班级的同学集中起来学习唱歌。

当全校师生都会唱这两首歌后,学校挑选出五六十名学生和老师组成合唱团队再继续排练,并在学校进行了几次预演。后来我才知道,这支合唱队将代表学校参加县里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20周年歌咏大会。尽管那时我们低年级的同学没能被选入合唱队,但我还是急切地盼望着合唱队在歌咏大会上的演出。

记得歌咏大会当天正是中秋节。向晚时分,县城里各单位的人纷纷前往自治州大礼堂参观看演出。我是被父亲带去大礼堂的,父亲走得很快,我在后面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好不容易才到了大礼堂。父亲带着我在礼堂中间位置坐下。很快,整个礼堂里座无虚席。

歌咏大会在全场高唱《国歌》声中开始了。接着各单位的合唱团轮流上台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松花江上》《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一首首革命歌曲回响在整个大礼堂,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歌曲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当我们学校的合唱队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全场出奇地安静,伴随着凄婉的歌声,我听到了场内有人抽泣。而中甸中学师生合唱队演唱完《我们在太行山上》过后,台下爆发出热烈的口号声:“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在当天的歌咏大会上,父亲单位的人虽然没有参加演唱,但父亲在观看演出时显得有些激动,大会已经结束,可他依旧坐在座椅上不动,只见他慢条斯理地点燃烟杆,“吧嗒吧嗒”地吸了两口后,才起身带我走在人群的最后。当晚皓月当空,我看见父亲好一阵凝视着亮汪汪的月亮,眼里噙满了泪花。

这是我第一次见父亲伤心落泪,便问:“爸,您怎么了?”父亲说:“我想到了那些打仗的年月,我们有多少好同志牺牲在了战场上……”1941年,父亲参加了山西省屯留县的抗日斗争,那时父亲才22岁,担任民兵队长和情报员,带领老乡们破坏敌人的运输线、捣毁日军的炮楼。后来,父亲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来到了云南。当晚,父亲对我说:“孩子,咱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过去,新中国是用烈士的生命换来的,要跟着共产党永远走到底。”父亲让我感到自豪,我时常会在小伙伴中炫耀自己的父亲。

“文革”期间,我们一家5口经历了聚少离多的坎坷,好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圆了我们团聚的梦。父亲离休后,党组织给了他很高的荣誉,那时,母亲在县妇幼保健站工作,我们家居住在母亲单位的职工宿舍,当时的保健站和防疫站同属一个大院,父亲便自愿担起了每天清扫大院的义务工作。记得一天,父亲正在清扫大院时,一位县委领导向父亲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军礼,见此情景,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1990年5月,带着战争伤痛的父亲离开了我们。这天,父亲观看歌咏大会的场景始终在我眼前挥之不去,那慷慨激昂的一首首歌曲犹如还在耳畔,这些歌曲歌颂的正是父辈们的光辉业绩。为了感怀父亲,我带着悲痛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我在红旗下长大》:

我在红旗下长大/举旗的人是我父亲/母亲把我降生在血染的战壕/父亲的嘱托是冲锋的号角/刺刀狂舞,子弹飞翔/铜号在黎明前吹响/红旗在阵地上飘扬/父亲虽倒在敌人的枪弹中/而燃烧的旗帜已插在了高山顶上/——迎来了初升的太阳

母亲搂抱着我又一次地哭泣/那泪和着春风是绵绵细雨/洗净了红旗上的尘土硝烟/明净出旗帜上五颗闪亮金星/如帛的晴空簇拥起母亲的希望/瑞气袭人,亲切无比/我的心灵被鲜艳的红光润透/我走的道路有红旗的指引/当我把笑脸贴近炽热的旗帜/母亲,请您放心吧/——我在红旗下长大

父亲去世得早,他没看到祖国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里取得的辉煌成就,没看到他子孙的成长进步。于是每次想起父亲,我都会默默地告诉他,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们正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4-0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3302.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