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浸润书香 阅享未来》
自2016年以来,“全民阅读”多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如《云南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实施意见》《云南省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工作方案》《云南省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发展实施方案》《云南省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云南省青少年读书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全民阅读常态机制,让新时代云岭大地书香充盈。
以“全民阅读”为统领,全省80%的县(市、区)常设读书节、读书月活动;“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边寨”“书香校园”成为云岭大地的文化标杆;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网络、进特殊群体“书香九进”活动,持续扩大着全民的参与度,少数民族、银龄人士、少年儿童、农民群众、视障群体的阅读权益得到极大保障。
在德宏,已建成的6家“国门书社”成为中缅两国边民以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窗口;在普洱,小小农家书屋通过“农家书屋+”的运营模式,把正能量、致富经引进乡村天地;在云南各地,陆续落地的“云上乡愁书院”,不仅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还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城市到乡村,从官方到民间,阅读人群持续扩大,阅读场所不断延展,各式各样的阅读力量在蓬勃生长……“全民阅读”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云岭大地处处满溢书香。
(三)
南渡北归、弦歌不辍,读书求学、教育救国,西南联大的岁月,书写了云南文化史上最璀璨的篇章。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千里跋涉迁至昆明,西南联大由此诞生。烽火岁月,艰辛异常,师生们在土墙铁皮顶的教室里上课,每逢下大雨,屋顶叮当作响,教授们讲课要提高嗓门才能压得过风雨声。读书治学,救亡复兴,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点亮了中国西南的文化星空,汇聚成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时代交响。
岁月已远,精神永存。费孝通先生曾说:“八载振铎传薪,千万颗读书的种子在大西南贫瘠的土地上立根、发芽、挺立,成长为文化救亡的先锋旗手、科学救国的栋梁桢干。”西南联大,留下了一大批书写云南的优秀篇章。
梅贻琦先生撰写的日记记录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仁人志士、学者名家汇集于此,抵御外侮、反抗强权的历史细节。老舍的《滇行短记》、朱自清的《蒙自杂记》、何兆武的《上学记》都在追忆那段时光……赤心报国、研精毕智的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阅读,带领我们一同走向历史深处,在回望中获得对家国的体认。
纳西族的东巴文、傣族的贝叶经、佤族的《司岗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支流汇于一宗,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着眼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增强云南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年来,围绕国家古籍工作安排,印发了《云南省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云南省古籍整理出版与保护修复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力度,抢救性修复了一大批汉文古籍、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经古籍;持续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截至2023年,全省古籍数字化总量达109.8万拍,并将数字化资源在局域网、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上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
阅读,引领我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共鸣中加深对价值的认同。
“每一个清晨,当旭日冉冉升起,你迎着徐徐的山风,披着一身霞光,走在学校宽大的足球场上,看着党建墙上‘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巨大红字 ,听着孩子们齐声唱着那支动人的歌……”捧起近年来云南备受关注的《张桂梅》一书,肃穆之情油然而生,沉甸甸的书本,饱含着时代楷模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书香浸润之处,皆有精神共鸣回响。
立足时代发展变化,云南加大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通过深入实施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努力丰富拓展优质阅读资源。《张桂梅》《农民院士》《阿佤法官鲍卫忠》《独龙相册:从刀耕火种到全面小康》记录时代蝶变、书写辉煌成就;《李大钊年谱》《亚洲象行为学研究》思想精深、内容精湛;《什么是云南》《犀鸟启示录》《生物多样性之美》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最好的注脚;《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云南少数民族经典故事绘本》《大象的旅行——“短鼻家族”北上南归记》等一批“走出去”项目实现版权输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贡献了重要力量。
读新书、学新论、阅新章,云岭各族儿女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从阅读中汲取丰沛的精神、饱满的干劲,凝心聚力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四)
阅读可以知所从来,阅读可以明其将往。
用手机扫描《藏在山西博物院的十二生肖》绘本,AR技术让绘本中12件跟“十二生肖”呼应的馆藏文物瞬间“活”了起来。跟随AR点位,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地呈现眼前。
利用AI技术,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技术”实现了甲骨文在数字空间的“苏醒”,用AI字形匹配算法实现甲骨文以字搜字、以字搜图。
信息时代,阅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读者有了多样化、便捷化的选择。手机阅读、视听阅读、AR阅读、VR阅读,新的阅读形式不断刷新着人们的体验。阅读,这一人类古老而持久的精神活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翻动纸张、沉浸文字海洋的范畴,转而演变为一种多元、沉浸、交互式的知识探索与文化体验。
开卷,已不仅仅是打开一本书,更是开启一扇联通未来世界的窗。
技术的导入拓展了阅读的疆域。互联网消除时空界限,使得各类信息资源唾手可得,数字技术通过个性化推送与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定位知识,提升阅读效率与针对性。
技术的革新催生了多元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融合多媒体交互,打破静态边界,实现视听触觉的沉浸体验,通过远程实时共读、高清视频讲解、多人在线讨论等新形式,实现知识分享的即时化、全球化。
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阅读深度整合与个性化定制。“纸电融合”时代下,读者能自由切换介质,享受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AR、V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打造了“万书互联、人书合一”的全新阅读场景。人们在阅读历史书籍时,可以亲眼目睹古战场的恢宏场景;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可以亲手解剖虚拟的生物标本……通过阅读,人们亲历历史、探索新知,体验前所未有的深度参与与情感共鸣。
技术的发展,可以消弭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阅读鸿沟。
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农家书屋,已陆续通过数字化建设或改造,从“田间”迈向“云端”。从此前的“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农民点单、按需定制”,从单一的书本升级为百万种数字阅读内容,吸引更多农民爱上阅读。
各地新建的视障阅览室,在丰富既有盲文阅读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听书App、智能听书设备等,不断提升视障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全面融入社会的能力。
从古老的印刷术到今天的数字阅读,技术不仅变革媒介,更深刻重塑了阅读本质,革新了知识获取、理解与应用的全链路,引领人们以全新方式洞见、融入并塑造未来。
阅读迈入新时代,已然转型为多元、动态、立体的沉浸式体验,这使得我们在虚实交融的广阔空间自由探索,以前所未有的维度触及知识边界、感知文化肌理、参与智慧共创,沉浸于“纸电融合、万书互联、人书合一”的未来阅读场景,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
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让浓浓的书香浸润彩云之南,让浓浓的书香充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