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二、实施经济领域十大改革攻坚,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紧紧围绕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堵点,实施十大改革攻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以经营效果为导向完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压缩管理层级。支持二三级企业扩大市场化选聘范围和数量。分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库。
优化国有资本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布局。明晰国有企业的主责功能和主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一流企业。制定实施全省国企“一盘棋”整合重组方案,将资源向主业企业和优秀企业集中。
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打造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关键资源信息协同及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全省科创资源一网通配、协同创效。
完善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机制,持续实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实施国有资产盘活工程,加快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
(2)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经营主体分型分类提质措施。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协调范围,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物流、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扎根云南。实施民营企业家孵化成长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业逐步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深化融信服平台建设运用,推动融信服平台与惠企政策申报系统全面对接、数据共享。
(3)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坚持大资源观,健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机制,强化全省资源开发利用一盘棋统筹,着力解决资源分散、供需错配、恶性竞争、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基地,确保重要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完善资源综合开发、集约节约利用激励政策。布局建立稀贵金属等资源二次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及规范,加快补齐固体废物高端利用短板。
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政策体系,巩固提升绿色能源、烟草、有色金属等产业。创新方式做大做强稀贵金属产业,推动稀贵金属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打造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机制,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发展。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做专做精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把云南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世界一流的现代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
(4)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加强园区产业建设,发展壮大园区产业,推动产业聚链成群。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模式,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培引机制。健全园区资产利用机制,联动金融工具加强园区配套建设。
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探索“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建立完善差异化园区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园区内设机构与市县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共建协作”、“飞地经济”、“园中园”等多种发展模式。推进零碳园区建设试点。
探索以授权、委托行使行政审批权力等方式对园区赋权。强化“亩均效益”导向,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建立完善产业基金体系,鼓励和规范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5)发展壮大口岸经济。明确口岸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强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提质扩能,加快仓储物流、集散分拨、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口岸配套,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口岸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改革。
加快智慧口岸建设。创新口岸通关模式,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多卡合一”改革。开展边境地区外籍人员入境务工试点。
探索建立产值、税收等指标分享机制,跨区域合作共建口岸产业基地。鼓励在跨境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边贸加工产业集聚区。完善边民互市组织化措施,推行“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健全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机制和项目支撑。
(6)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坚持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高品质农业发展路子,聚焦“1+10+3”重点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滇系”种业当家品种。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完善“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加强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衔接,建立健全水利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机制。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
积极推动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职责。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7)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推进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市场化改革。健全新能源开发建设、消纳利用机制,完善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站等建设机制。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
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强化“度电效益”导向,建立优电优用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集聚。推广“光伏+农业”、“光伏+生态修复”、“光伏+交通”、“光伏+园区”等多场景应用。协同推进水网建设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及消费认证、溯源体系建设。探索开展优势产品碳足迹核算。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和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电价、气价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清洁能源合作开发机制,推动澜湄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推进联接藏东南水电、西北清洁能源电网建设。提高中缅油气管道利用效率。
(8)打造文旅产业升级版。聚焦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培育丰富多样的消费新场景新增长点,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研学旅行、特色美食、户外运动、非遗技艺等领域拓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云岭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推出一批传统工艺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研究制定旅游商品标准规范。盘活城乡闲置房屋等各类资源,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打造以野生菌美食为代表的“舌尖名片”,将昆明野生菌市场改造提升为农文旅商综合体。
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深化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整合组建云南文旅集团。创新旅游宣传推介、营销策划,搭建旅游产业发展政企沟通平台,建立与知名旅行博主、旅游平台公司合作新机制。创新开发微短剧、纪录片、沉浸式戏剧等新文艺形态作品。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
加快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制定入境旅游促进计划,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设置团队游客通关绿色通道。
(9)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集中省级物流行政管理职能,统筹推进全省物流建设发展,优化重塑全省物流体系。围绕中老铁路培育物流大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州(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推广跨境集装箱运输、直达运输等跨境物流模式,支持搭建跨境智慧物流平台。建立多式联运发展协调机制,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持续推进海公铁联运新通道常态化运行。
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省级物流枢纽,一体化布局全省冷链物流骨干网,形成与国内国际物流枢纽联动发展的运行体系。建立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物流枢纽和基地布局。
制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探索收费公路特许经营有效模式,推进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1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长效机制。推进数字赋能政务服务,用好一张政务服务清单。做好签约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破除营商环境“中梗阻”长效机制,开展省市县三级审批效率提升行动。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持续完善“厅局长坐诊接诉”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建立政策精准推送机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落实“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平台功能,建立窗口服务评价与窗口单位业绩考核挂钩制度。优化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和考核。推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三、完善经济治理机制,着力提升发展整体效能
规范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监管,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发展效能。
(11)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统筹创新资源,聚焦稀贵金属、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等重点领域,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助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竞相涌现。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改革完善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政策。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建设和运营数据基础设施,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2)深化区域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引入金融、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落地云南。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产业衔接。深化“央企入滇”。深化东西部协作,完善“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协作模式,持续推动东企西引、东才西用、东网西扩、东需西保。
(13)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若干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成长性好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完善规范和引导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政府部门与平台企业数据交流机制,依法合规推动平台企业经营数据互联互通。完善平台经济税收征管机制。
(14)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进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打造昆明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建成西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加快沿边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推动滇东北开发,强化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撑。推动滇西一体化发展,打造与南亚东南亚经济交流合作枢纽,一体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15)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有序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稳妥承接消费税征收环节下划地方改革,受权在规定幅度内合理确定地方附加税具体适用税率。完善社保费、非税收入征缴争议跨部门协调机制。
深化金融改革,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探索开展金融特派员试点。深化农信社改革。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设普惠金融网点,鼓励在滇金融机构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建立健全联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落实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
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深入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滇战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6)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干预等机制。持续推进防学生溺水工作。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改革试点。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兜底招生、免费教育政策,逐步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专科、本科就读比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调整优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设置。加快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办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云南学习型社会建设。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建立与各学段学生培养重点任务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教育“组团式”帮扶,完善“省管校用”、“省管县用”机制。完善地方领导当好“编外校长”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健全“双减”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中心,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滇合作办学,支持云南高校和企业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办汉语学习中心、基础教育学校、职教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办学机构。
(17)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资源和力量整合,高水平建设稀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种子种业、疫苗等云南实验室,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造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布局产业链,贯通从研发到产品的前端、中端、后端全链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机制,组建相同或相近领域“创新联合体”。加强与在滇科研机构合作,强化央地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吸引知名专业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入滇发展,降低创新型企业融资成本。
建立“企业出卷+校院所答卷+市场评价”机制,构建集技术供需、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为一体的技术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分红等激励机制,增强科技、财政、审计、纪检等政策取向一致性。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开展原创性、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探索对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跨国科技交流、联合创新平台共建。
(1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模式,优化“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和限制,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支持用人单位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探索用人单位编制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
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和各项奖补政策,健全人才服务制度和专家联系制度,更好满足和服务保障各类人才的发展需求。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建设。
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
(19)健全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办法。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成员,保障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收益分配权。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改革,完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机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老旧管线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逐步推行城乡供水“水网电网化”运营。
(20)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构建产权清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机制,推动农村产权交易互联互通。
(21)完善联农带农常态长效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下乡、资金下乡、企业下乡、能人下乡、大学生下乡。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多层次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承包地经营流转价格合理确定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渠道。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实力,健全新型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推动企业、农户、村集体各方利益合理分配。对使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的,一律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出更多“334”、“622”等联农带农机制。 (下转第三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