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谒 聂 耳 墓

李跃平

去聂耳墓的那天,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一天的西山之行,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的致敬。

那天,晴空万里,微风轻拂,到处树颤花摇,连草也迎风舞动起来。我步入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开满五彩缤纷鲜花的一处缓坡,眼前是一片鲜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这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中,我远远望见松柏森森之中,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聂耳墓”三个大字,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显得格外醒目。

园区里树影婆娑,一些不起眼的小白花开得相对安静一些,细细的、碎碎的,遍布在绿叶之间。一阵阵掠过的风,让我眼睛里能看到的绿更加茂盛浓密,人民音乐家聂耳就长眠在这里。聂耳墓鲜花四季常开,松柏年年翠绿,周围的柏树耸立,绿荫如盖,清幽古朴,仿佛让你进入另一个世界。我沿着白色大理石阶拾级而上,近距离接触这位国歌的曲作者,心中充满了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敬仰之情。

聂耳墓设计新颖,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整个墓地呈琴状,琴盘顶部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象征着聂耳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墓穴的琴颈上,7个花台呈琴品状,代表着7个音阶,而24级石阶则象征着聂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岁月抹不去历史的痕迹,我仿佛看见1912年的昆明,一个男婴降生在一个清贫医家,那第一声啼哭成为引爆聂耳生命潜能的导火索。聂耳的母亲抱着他,一位伟大的歌者半睁开的眼睛,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对美好的渴望。童年的聂耳喜爱音乐,能奏多种乐器,音乐是聂耳表达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径,他用音乐编织美丽的梦想,用音乐构建人生的理想。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投身伟大祖国的正义事业,这是聂耳无比光荣的人生旅途,也是聂耳生命史册上闪光的一页。1931年,聂耳考入明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师,后经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投入时代大潮,抨击靡靡之音,提出替“大众呐喊”的主张,聂耳成为奔走在硝烟中的光荣歌者。

聂耳,这位与国歌密切相关的音乐家,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乐章。《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这些经典名曲不仅展现了工农群众在旧中国阶级压迫下的苦难,更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成就着“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的传奇。

1935年,聂耳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4岁。然而,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却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1980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人们为他建了新墓,迁葬于西山。我仔细阅读刻在石碑上的聂耳生平,感慨这位才华卓越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这样伟大的曲谱,这座精神上的丰碑,让民族之魂在瞬间定格为永恒。

今天,西山的聂耳墓地成为让我们感动的革命圣地。“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歌并寿而永垂不朽。”当我来到聂耳墓前,一树一树连成片的满眼葱茏是最烂漫的。此时,正好有一群党员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他们肃立在聂耳的塑像前,齐声高唱国歌。那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之间,让我感受到了聂耳精神的力量。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聂耳的灵魂在歌唱,他的精神在永恒地闪耀。

聂耳活在他谱写的乐章中,也活在我们的歌声里。离开西山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聂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歌声和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那激越高亢的旋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成为我们心中的一面精神旗帜。这时候,我的耳畔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8-1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5810.html 1 谒 聂 耳 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