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香格里拉的松茸“猎人”

王淑娟

车辆驶出香格里拉市城区两个小时后,转过一道弯,来到高山垭口,香格里拉市格咱乡翁水村村委会主任格勒益西下车,眺望远方。他望着远处山脊上的翁水村,心里默念:希望高山保佑村民平安,让今年大家靠松茸也能过上好生活。

捡松茸是件苦差事,在翁水村,家家户户都要在松茸季捡拾松茸挣钱,不管跋涉海拔4000米的山林,还是找寻宝藏一般的“秘密基地”,当地人都不在话下,是名副其实的松茸“猎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松茸的收购价格持续上升,每公斤从几分钱、几毛钱一直涨到现在的上百元。翁水村村民也从过去拉着车到处找人收购,到现在在家门口坐等收货的商家上门竞价收购。

最近两年,翁水村迎来了很多跋山涉水而来的拼多多商家。他们的到来,不仅让翁水村的松茸成为全国性的商品,也让当地人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和尊重。

拼多多平台数据显示,头部松茸店铺店均数万粉丝,自7月以来,松茸的销售量每天都在增加,增长趋势预计会持续至9月。

2023年7月,在香格里拉第二届“松茸节”上,当地发布了国内首部以“松茸”为主题的行业白皮书《香格里拉松茸保护与利用白皮书》,其中包含了秉持松茸可持续发展理念、香格里拉松茸的保护等内容。

松茸市场热度的持续上升,让云南各地格外关注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问题,不断加强松茸资源保护宣传,规范松茸采集收购及贸易管理,促进松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翁水村,不管是布告栏,还是口头宣传,松茸“猎人”都被一遍遍地叮嘱:童菌、开伞菌不能采,不能破坏菌丝,不能破坏生态,要始终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松茸在哪儿?这是个秘密!

在翁水村,全村192户人家1000多名村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每年7月上旬的一场雨之后,大家都会上山捡松茸。

捡松茸是个争分夺秒的体力活。

凌晨4时甚至更早,翁水村已苏醒,大家纷纷开始上山。熟睡的人也会被摩托车的轰鸣声吵醒,继而醒来的是内心的声音:“啊,我要起床捡松茸了。”在翁水村,懒惰是要被取笑的。过了早上6点再上山的人,连大路都不好意思走。

尽管是盛夏,凌晨依然寒风刺骨,坐在疾驰的摩托车上,风吹得膝盖生疼。帽子、厚外套、雨衣和防滑胶鞋是必需的,老人还会在小腿上绑一圈圈绷带。背包里装着一天的干粮:糍粑、饵块、压缩饼干和矿泉水。翁水村人也爱喝可口可乐,他们说它可以补充能量。

一根一头尖尖的半人高竹竿是挖松茸必需的工具,它还能充当登山杖。当松茸出现时,松茸“猎人”会将竹竿用力插进周围的土壤,再慢慢撬起,确保松茸完整无缺。最后,还会用周围的土和枝叶将留下的坑洞掩埋好,几天后,这里还会长出新的松茸。

海拔越高的松茸品质越好,但捡拾难度也越大。有些家庭会午夜12点出发,爬到中午12点钟才到达松茸捡拾点,这里的海拔已经在4000米以上。吃点儿东西稍事休息,村民们便开始埋头寻找松茸。晚上,村民们会在山上牧牛人的木屋生火休息,第二天下午三四点钟背着松茸下山。

上山的夜路昏暗、崎岖,很多人会结伴而行,互相壮胆。上山之后大家便四散开来,各找各的。有些人要经过峡谷,路面只有一辆摩托车的宽距,既要警惕山上的滑坡碎石,又要注意别掉入旁边湍急的翁水河。

一位女高中毕业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的妈妈上山采松茸时因脚下路太陡,滑倒滚落在水里,昏迷不醒。幸好被村里人发现,送去医院,捡回一条命。

山上还有危险的野生动物,比如黑熊。有人曾因捡松茸太过投入,没有发现正在逼近的黑熊,被熊一掌拍昏,生死未知。

前几年,翁水村在松茸捡拾之前会封山三天。结果,开山时罕见发生拥堵,由于担心自己的“秘密基地”被别人发现,村民们会从山脚小跑着上山。

次成今年41岁,以前在外做木匠,也在香格里拉市工地上开过大车。这几年,他回到家乡捡松茸。他没有女人细心,也不想一直弯腰低头拼命盯着地面,所以收获一般。隔了两天,他背着干粮去了更远更高的山上,他说,在那里不用弯腰就能发现破土而出的松茸。

女子的体力不如男人,所以她们会在村子周边的山上来回寻找。次里拉姆今年38岁,身形瘦小但精力充沛,从10岁开始,她每年都要在三座山上来回寻找松茸。

通常,在松树和栎树的根部才能找到松茸。松树种类很多,那些树干更细、颜色更暗,看起来更柔软、松果非常小的松树下才有。拉姆有时爬一二百米就开始寻找,有时要爬半个小时。在没有松茸的路上,村民用力留下爬山的脚印,但开始找松茸时,脚印消失了。大家分散开来,动作很轻,也无人发出声响。

平时,拉姆要一直弯腰仔细观察针叶堆里的凸起,或者地上有没有裂痕,要不时蹲下去触摸。松茸隐藏得很好,紧盯着路面看过去可能会错过。“眼睛要放松”,拉姆说的“放松”,好像需要多年经验。

“不能直直地沿着一条路找,要走曲线,到处伸手去探。节奏要把握好,一块地方找不到就赶紧往山上走了,不要泄气地停留。”拉姆更喜欢雨天,那时松茸的颜色很容易和掉落的针叶分开,但雨天路滑,又是另一番挑战。

每天找到的松茸有多有少,拉姆对此心态放得很平,“捡得多说明这天的财运好,捡得少就是财运不好呗。”收获最多时,她从山上背下快20斤松茸。

并非人人都是捡松茸的高手,高手大多有自己的“秘密基地”,是众人跟踪和效仿的对象。

“秘密基地”就是松茸成堆生长的一小片区域,多的时候可以挖出十几朵。为了不被别人发现,“秘密基地”要自然地隐入环境中,周围不能有任何被踩踏的痕迹。

能遇到“秘密基地”是运气,在茫茫大山上,记住位置又靠本事。拉姆会先看看“秘密基地”在两条路中间的大致位置,再来回走上两三遍。偶尔,她会抬头看看周围有没有有特征的树,有些人还会在树干上刻符号标记,但又要小心避开“秘密基地”周围。

就算是一家人,对“秘密基地”的位置也讳莫如深。但等到老一辈爬不动了,“秘密基地”会像遗产一样传承给下一辈。

五年才换来一次破土而出

云南有900多种野生食用菌,占全国种类的90%、全球种类的36%。

菌子独特的美味让很多人欲罢不能。野生食用菌不易保存,更不适宜长途运输,所以,要品尝菌子的美味,最好是亲自来到云南当地。

松茸就像一张云南野生菌的名片。20世纪80年代,松茸名声渐起,首先是销往日本。通过冷库和冷链的“加持”,松茸可以保鲜约5天。多名云南松茸供应商回忆,那时做松茸出口生意的收入很可观,有时“一晚就能挣到一套房”。

日本商人来到云南后,翁水村所有人都背上竹篓上山捡拾松茸。但他们不知道松茸从何而来,为何能长在自己家乡附近,又因何被日本人青睐。在此之前,云南人不会采摘松茸食用,而是任由它们烂在森林里。翁水村老人甚至形容松茸闻着臭,形状像鸡枞,称其为“臭鸡枞”。

松茸是一种与某些树木关联的地下真菌的子实体,使宿主树木能够在腐殖质匮乏的贫瘠土壤中生存,反过来,它们也受到树木滋养,形成共生。所以,作为野生菌的松茸无法被人工养殖。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8-26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5985.html 1 香格里拉的松茸“猎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