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沪迪携手“搭桥梁” 劳务协作促就业

记者 和丽瑶

“海底捞每个月全勤综合工资5400-9000元,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有较好的发展前景。”5月9日,蜂善英和同伴通过上海提供的就业岗位,应聘到上海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就业,她们成为沪迪劳务协作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从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到充分发挥劳务协作站作用,再到大力实施专车、专列等“点对点”劳务输送,近年来,沪迪两地把劳务输出作为实现迪庆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关键“一招”,通过拓宽劳务协作领域、丰富劳务协作内容、提升劳务协作水平,持续加大劳务协作的广度深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精准转移、稳定就业,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劳务协作新路子。

精准对接 促进精准就业

今年春节后,家住维西县白济汛乡共厂村的刘小龙与同伴一同乘坐劳务输出“直通车”开启上海务工之旅,不用抢票、买票,还有装有口罩、遮阳帽和食物的“爱心礼包”,一趟趟“直通车”将包括刘小龙在内的1000多名迪庆籍务工人员平安送达务工地。近年来,为了让外出劳动力“安心干”,每年春节前后开通的“点对点”返岗务工免费专列、劳务输出“直通车”,让外出劳动力实现从家门口到厂门口互通直达,有效提高了劳动力返岗就业积极性。

“我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系统内汇集了20余万条人员信息,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从事产业等情况,通过线上务工信息的精准对接,助力劳务精准输出。”迪庆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沪迪两地持续完善劳务协作机制,搭建“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渠道和供需平台,并对接、交流、互换岗位信息,做好精准化就业服务。根据劳动力实际情况与就业岗位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实现从“等人上岗”向“按需出工”转变。

如今,沪迪两地之间的劳务互访已常态化,两地城市之间、区县之间签订了劳务协作合作协议,建立起企业岗位信息互通和需求对接机制。“十四五”期间签订劳务协作协议22份,建立驻外劳务工作站4个,迪庆派出17个省外走访工作组,先后走访上海人社部门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4家,对接用工企业451家,收集11890个就业岗位信息。

落实政策 促进高质量就业

“我做焊工,一个月收入8000元,在上海务工见识多、收入也较高。”2年前,在沪滇劳务协作资金支持下,维西县康普乡村民腊保妹通过专业培训应聘到上海江南造船厂就业。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迪庆州坚持以就业创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职培训、网络学习、以赛代训等方式,组织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传授上海先进的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创业方法,提升创业本领,增强“走出去”能力。“十四五”期间通过劳务协作项目开展示范技能培训32期990人,带动许多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9-23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051.html 1 沪迪携手“搭桥梁” 劳务协作促就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