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智楣
深秋月夜,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仿佛看见庭院深处,清秋深夜如钩的月下,有一棵高大的梧桐,在淡如清雾的月光里,静静伫立,凄清而又愁苦。
月影婆娑中,遥遥望去,这棵梧桐宛如终日孤寂缠身的李煜。昔日的朱颜繁华早已远去,作为亡国之君、苟延残喘的囚徒,李煜无处诉说的悲苦,绵绵的愁思,在西楼的月下,在梧桐影影绰绰的树影里,全都氤氲散开。即使隔着千年的时光,也能触摸到李煜心头复杂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西楼缺月,一人一树,无尽的悲凉,呼之欲出。
印象中,诗词里的梧桐,似乎总是弥漫着一种寂寞的情愫。这种情愫里,常常渗透着忠贞爱情、离别愁绪以及抒怀情感。
不论感怀还是离别,不论悲伤还是愁苦,梧桐都能寄托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
在古人的心中,梧桐是高贵而灵异的存在,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所以古诗常用梧桐象征美好高洁的品格。《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虞世南《蝉》诗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事实上,梧桐树干高大,生长期可达百年以上。成年的梧桐,叶翠枝青,亭亭玉立,叶子宽阔,雨滴落上去有回声、有韵律、有节奏。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清雅洁净。夏日时节,碧叶青干,桐荫婆娑,可纳凉遮阴。因此,古之文人雅士,大多喜欢在庭院里种一棵梧桐。夏赏梧桐碧叶,秋听梧桐疏雨,与梧桐为伴,寄托自己的情思。
尤其是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萧条。瑟瑟的秋风中,庭院深处的高大梧桐,翠绿盈盈的枝叶开始泛黄、枯萎、飘落,那满树满地的枯叶,一片一片,似乎在诉说着秋的怅然,清冷异常。如果有雨,淅淅沥沥,落在叶上,往往能承雨有声,沙沙作响,像低语,如轻吟,簌簌久缠于心。雨动而梧桐静,动静之间,或喜或忧,或明或暗,意境悠远,最容易引起愁思,也最能触景伤情。
汉代《淮南子·说山》:“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周紫芝的《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因为独有的清凉、伤感和寂寞,梧桐一次次成为文人雅士笔墨下无尽愁思的寄托,转化为一首首魂牵梦绕的清曲,千古流传,袅袅萦绕,未曾散去。
据传,那些质地考究的古琴,皆用梧桐木制作而成。每当秋夜风起,秋雨淅沥,梧桐树下,庭院深处,西楼桌前,摆一壶清酒,置一盏青灯,独自抚琴而唱。往事涌上心头,人生滋味百转千回。一曲寂寞的清歌,便隔着一树的梧桐枯叶,唱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任那冰凉凄苦的秋雨,锁住了愁思,直滴到天晓。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