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苏东坡的胸中丘壑

苏轼《枯木怪石图》

刘光平

在苏轼等文豪的驾驭下,中国画实现了变“画”为“写”的巨大转变,这就是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人画运动。

“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全能的苏东坡和黄庭坚等文人,用手中枯笔,把中国水墨写意画推向了一个缥缈辽远的空茫之地,成为人类精神世界里一道高不可测的彩虹。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宋代文人普遍的绘画观念——“一枝一叶总关情”,把具体的物与人的所思所想联系起来,状物表意,借物抒情,以物言志。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画画,而是写意。

在古代,社会治理的文化因素偏重,文人的脾气大得很,这些胸中块垒,渗透在千变万化的水墨中,就是文人画。比如郑思肖,作为一个不甘心的末世遗民,他坚持把墨兰图画成倒过来的“个”字形花篮式构图,明显地表达出类似李唐《釆薇图》里“不食周粟”的不合作态度。在这样的风潮中,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再次得到强调,并被文人们高度概括、提炼,使其形态变得简单、抽象、空灵,似是而非,却让人不敢小视。

苏轼是大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书法四大家之中,也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创始人。《枯木怪石图》就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左下角用枯笔拖拽旋转,画出一个怪异的山石,石头后面有几丛用焦墨勾画出来的低矮细竹,右侧往右上角顺势拖出一枝枯秃的树木,枯树下面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了几根草木,像是在秋风中摇摆的样子。枯树笔法非常简单,中间用飞白挑出一段秃枝,再往上进行了一个大角度的盘曲,像是被狂风扭转过来的一样,又像是岁月不小心造成的偏差,视角上十分不正常,道理上似乎又具有合理性。然后是还有一点点生命气息的树梢,张扬着,直向天际,似乎让扭曲挣扎的树木获得了力量。

米芾评论此画时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此胸中盘郁也。”这样的画面确实是怪怪奇奇,无端而突兀,它基本上挣脱了院体画的法度束缚,随心所欲,心随意走,草草几笔,如走龙蛇,不重造型轮廓,不做细致雕琢,初看像是一幅简单的草稿,细品又似完美无缺,蕴含深意。

这就是文人画刻意追求的东西,不拘泥于形式,不纠结画工,只为寄情抒怀,泻写胸中情感。“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想想也是,这些学富五车、学养不俗、地位极高的文人,哪有时间和心思来工笔细画、工整造型,他们画画只图心中痛快,不为稻粱谋,想到哪里就是哪里,意到哪里就哪里停笔,至于画面是否完整,叙事是否全面,笔法是否合规之类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胸中丘壑”倾诉出来。

一句话:开心就好啦!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9-2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6736.html 1 苏东坡的胸中丘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