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京四合院中多植柿树。老舍和梅兰芳所住的院子里,也栽种了柿树。因老舍的院子里有两棵柿树,“丹柿小院”遂成为老舍住所的代称,老舍夫人胡絜青的画室也有了“双柿斋”的雅称。
柿子树叶大荫浓,树冠形态优美。秋末冬初,柿子叶色红如染,待叶子脱落,红柿满枝,只只红柿如一束束燃烧的火焰,极具观赏性。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楟柰厚朴”的记载,柿子树成了古代皇家庭植中的佼佼者。南北朝时期,官方鼓励民众栽种柿子树。据《梁书·沈璃转》记载:“璃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随着林木培育技术的日益成熟,到了唐宋时期,柿子树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柿子树成为经济林木中的一员。宋朝马永卿在《嫩真子》中写道:“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树连数里……”柿子树已经从观赏性的庭植发展到民间广泛种植了。
秋尽冬临,风冷霜寒,柿子熟了,颗颗圆润饱满,色泽艳丽,如一只只小灯笼高挂枝头。在日益萧索的暮秋,柿子树以一树火红,成为诗人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芦花雁断无来信,柿子霜红满树鸦。”经霜的柿子越发红艳,缀满枝头,与栖息在枝头的乌鸦构成一幅绝美的秋景图。“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桑枝交织,柿子火红,给人以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感觉。
齐白石喜欢画方柿。方柿是一种青灰色、方形的柿子。因“柿”与“事”“世”等字谐音,含有吉祥的寓意,齐白石就在画作上题上“世世平安”之类的吉祥语,借画寓意,借物送福,他还曾一度自喻为“柿园先生”。在齐白石的柿子画作中,最有趣的是《六柿图》,图中有六个柿子,错落排布于小篮中,尽显憨态,极富意趣。
柿子口感软糯,香甜多汁,是秋末时节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梁简文帝十分爱吃柿子,他在《谢东官赐柿启》里写道:“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在梁简文帝看来,柿子甘甜如玉露,晚秋水果竟无一可与之媲美。北宋张仲殊也盛赞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里团酥,不比人间甘露。”柿子的味道盖过华林的芳蒂,颜色如同阳井的朱砂般深沉红润,极尽了柿子的口感与色泽。北宋孔平仲则喜爱柿子无核:“为柿已软美,嗟尔骨亦柔。”
柿子刚刚成熟之时,大多会带有涩味,口感不好,这时,就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去除涩味。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柿子的去涩方法:“柿熟时取之,以灰汁燥再三,令汁艳,著器中可食。”即使用草木灰掩埋法,对柿子进行干燥去涩处理。在《红楼梦》第86回中,写卜世仁的女人:“说了,下地窖掏了草灰里的柿子,洗净了拼个事事如意的果盘,端到西厢窗边偷闲。”卜世仁家里所用的也是草木灰去涩法。
谷糠除涩法也是民间传统去涩方法之一,与草木灰去涩法异曲同工,就是将柿子掩藏在谷糠堆中,利用谷糠的温度和湿度,让柿子慢慢脱涩。一般经过几天的时间,柿子就会变得甜美可口。
新鲜的柿子吃不完,如何保存呢?制成柿饼是最常见的做法,即将柿子通过晾晒、风干等工序制成柿饼。把新鲜的柿子削去外皮,然后放置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待柿子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果肉变得干硬,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糖霜,柿饼就制作完成了。柿饼不仅口感独特,甜而不腻,而且易于保存,可以长时间食用
冻柿子别有一番风味。肖复兴在《燕都百记》中说:“冬天,寒风呼啸的日子里,没吃过喝了蜜的冻柿子,谁还能称得上是北京人呢!”在北方的冬天,人们会把柿子放在室外冻起来。冻柿子的吃法很简单,将冻得硬邦邦的柿子放在凉水中浸泡一会儿,等柿子表面结出一层冰壳,就可以剥开吃了。冻柿子的口感像冰淇淋一样,冰凉甜蜜,令人回味无穷。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祥子:“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听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一只冻柿子,竟能抚慰人生的苦难,也能唤醒内心的渴望。
王同举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