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丹巴藏寨:不施粉黛的“千碉之国”

丹巴藏寨。

文/图 钱国宏

连绵起伏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湖泊,蓊郁无边的森林,高耸入云的碉楼,不施粉黛的绝色美女……这一切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赢得了“千碉之国”的美誉,也使丹巴成为充满神秘色彩的一方深山净土。

藏寨碉楼:刺破青天锷未残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千碉之国”丹巴的描述与故事,脑海中一遍遍地浮现羌寨巍峨高大的碉楼。内心深处觉得羌族的碉楼与藏寨的碉楼无甚区别。但是,当我有幸逢缘走近丹巴并且真真实实地站在碉楼近前时,还是被突如其来的震撼击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依山就坡排列的五彩藏寨,赫然间耸起数不清的碉楼,如一根根利剑尖茅,挺立在山间、坡上、寨中,闪现着凛凛寒光;又似一枚枚古老的符号,高耸入穹,正讲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地朋友介绍,丹巴境内现存古碉343座,其中以中路乡和梭坡乡最为集中。

丹巴的碉楼,大多依山而建,一座座卓尔不群,傲然挺立,虽高低不等,但每座都高达30多米,有的甚至达到了60米!这些古碉像巨人一样屹立千年,经霜沐雨,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所有碉楼的建筑工艺精湛绝妙,堪称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们外形美观,端正笔直,多为四角、六角、八角甚至十三角的高方柱状体,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上窄下宽,棱角如刀,坚挺分明;星罗棋布,排列有序,远观如枪林,近看似城堡,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之际,禁不住又生出一丝丝的敬畏!

丹巴藏寨为何会集中如此多的古碉?这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关。当地历史上曾有过一种独特的习俗:家中生了男孩,必要为其建造一座碉楼,碉楼在未修好之前,男孩不得结婚成家。盛俗沿习之下,全寨遍建碉楼,碉楼便成为丹巴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人文景观。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古碉与战事发生了关联——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当地人对碉楼进行了全面改造,由传统的居住功能趋向于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丹巴藏寨中的碉楼一部分属于为战事服务的战碉,一部分属于服务日常生活的家碉。

战碉作为军事防御性建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碉又分为通讯预警的烽火碉、界雕、风水碉等。战碉内部构造以防御、击杀为主要目的,碉楼的入口离地面均在3米以上,碉内防守者爬进楼后撤掉梯子,那么无论野兽还是敌人,都难以进入碉楼。碉内可储藏大量饮水和粮食,一个家族在碉内驻守半年绝对不成问题,而且消灭入侵之敌轻而易举——入侵者尚未来到碉堡前,便已经被碉楼上射出的箭矢所杀。即使摸到了碉堡下面,也会被碉楼上所抛下的乱石重物等砸死。“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清人赵冀《皇朝武功胜记》记载,战碉真正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守效果。据《清史稿》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执政期间,大金川与小金川流域土司内部纷争,乾隆亲率大军前后两次平乱:第一次打了两年,耗银2000万两。第二次,清军分路进攻,每座山峰、每座官寨、每座碉楼,反复厮杀,但寸步难进。“费五年之功,数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最后动用了当时清朝最为先进的威远炮、冲天炮、九节炮等火炮,才将两金川平定。清军阵亡文武官员732名,阵亡兵士25000余人,云南总督张广泗、四川总督阿尔泰、大学士讷亲都因作战无功而被朝廷处死。从这些史料的记述当中可以看出,战碉的坚固程度和防守体系可见一斑。

丹巴藏寨中现存的大部分战碉,属于清代大小金川战役的遗迹。

家碉包括普通居民的家碉、土司和守备的官寨碉——它们实际上是屋宅的一部分:一些家族基于族人安全、全族兴旺以及邻里联好考虑,便修建了住房相连的碉楼。家碉碉门矮小,门板厚实,碉楼中空,用木板隔层,层与层之间以独木梯相连,关上碉门敌人便难以进入。各个家碉之间可以相互观望、照应、协同,组成了错综复杂、彼此呼应的军阵和平时里和平相处的“连理”。在冷兵器时代,碉楼拓展了村庄的意义,使它们变成了一个个雄关险隘,变成了入侵者无法逾越的屏障。

这些家碉中,以四角碉最为古老和常见。四角碉为石块所砌,墙体光滑,角如利刃,顶端作尖角耸立,似巨大的梯形立柱直插天宇,从下往上根本无法攀援。这种建筑模式是当地人崇尚雄浑、凝重、沉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的外向延伸和体现:古碉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碉群的褐色主调与青山绿水的绿色背景巧妙搭配,科学地将建筑与农田、树林、山水、房屋等生态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疏密相间,诗意布局。神秘古老的风水学说与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在这里长久生息、交融,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最佳境界。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1-0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684.html 1 丹巴藏寨:不施粉黛的“千碉之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