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夯基垒台,不断完善推动改革落实的体制机制——
健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不久前,浙江列出350余项改革项目清单。以清单化、项目化分解改革任务,形成路线图、拉紧责任链,已成为当地推进改革落实的重要经验。
“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根据改革形势任务变化和改革工作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完善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以改革的办法推进改革。
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
中央改革办专门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山东建立重点改革任务挂牌督办机制,湖南不断健全改革督察统筹联动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督察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紧密协同,始终是党中央狠抓改革落实的重要手段。
“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抓好改革落实,最终是要解决问题、见到实效。
2024年8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首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运用好已有的改革成果和重要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抓好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
抓住“关键少数”,确保改革一贯到底——
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八闽大地,产生了不少改革创新经验。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说:“福建历来富于改革创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勉励领导干部“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少数”担负关键责任、发挥关键作用。
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到“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
抓改革落实,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既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又要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棘手问题亲自解决,真正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好改革“火车头”,跑出落实“加速度”。
调动“绝大多数”,汇聚改革强劲动力——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忆及1978年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的场景:“我还是比较早来学习的,印象深刻,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追本溯源,安徽有很好的传统,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
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天津“一颗印章管审批”……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源自地方探索,并复制推广到全国。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对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作出制度性安排。
坚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凝聚起上下同心共抓改革的强大合力。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
新时代以来,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直击药价高、看病贵等痛点难点,到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多年的城乡壁垒,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再到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城乡间差距……秉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改革的发力点,体现出改革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进一步抓好改革落实,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道如砥,壮阔无垠。
站在新的起点,汇聚改革合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定能不断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