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因事在邯郸小驻百日有余,本欲一掠而过,哪知这一“下榻”倒因熟悉古城而住出了感情来,于是和爱人决定:长住邯郸!因为,我越来越喜欢甚至景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了!
古城邯郸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西汉时期,邯郸为赵国(藩国)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邯郸南部的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初来乍到,对这座城市既陌生又熟悉。因为是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所以陌生;因为多次在书中与之相逢,所以又是熟悉的。我和爱人所住之地在丛台公园附近,每日办完公事,便在古城内转转。转来转去,对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愈加热爱,对自幼就喜欢历史文化的我来说,邯郸简直是我最佳的“温习课堂”!邯郸有文物保护点1500多处,就像珍珠般遍洒在郁郁紫山下,涓涓滏水旁。磁山出土的谷类农作物,惊现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起源;赵王城披着厚重的岁月尘埃,成为现存战国时期最完整的王城;端庄巍峨的武灵丛台风采依然;黄粱梦寄寓着对人生的感悟;铜雀台昂扬着曹魏的雄劲;回车巷记载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娲皇宫把神话传说用动静结合的建筑依托在峭壁上;响堂寺把佛教艺术精雕细刻于一洞洞石窟里。走一走石壁陶墙的彭城街,千年不断的磁州窑火熠熠生光;听一听学步桥的故事,既有几分对刻意模仿者的嘲讽,又有几分对亦步亦趋者的调侃;看一看绿草野花中的北朝墓群,《兰陵王入阵曲》犹然回响在耳旁……
随着我的脚步,邯郸像一页页厚重的史书,逐次展阅开来。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赵文化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赵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邯郸还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2005年10月邯郸市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在邯郸小驻期间,我先后游览了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成语景点。
运河邯郸段是中国古代运河的肇始地之一。邯郸市的大名县、馆陶县、魏县、临漳县的境内共遗存有近100千米的运河遗迹。邯郸市于2008年3月24日跻身大运河申遗城市行列,成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联盟的33个城市之一。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延续至今的邯郸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名府故城成为了大运河申遗的第二批列入项目。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影响深远,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将军岭”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和爱人曾驱车前往涉县境内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1940年6月,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的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进驻涉县。驻扎涉县的5年多时间里,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129师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夜袭阳明堡、神头岭战斗、七亘古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著名战斗(战役),战斗(战役)总数达31000多次。八路军129师成为日军眼中闻风丧胆的“克星”。“入目斑驳岁月更,千年赤岸战旗红;数间陋室谁堪信,刘邓曾驱百万兵”的诗句,至今传颂着刘邓大军“神一般的存在”!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城市承载着历史的遗存,见证了尘世的沧桑,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千百年的创造,是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不朽的结晶。邯郸这座留住文化记忆的城市,像一颗明珠点缀在燕赵大地之上,以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渊源,向世人讲述着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亘古如一的初心……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