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古时过年的“钱年俗”

李令飞

马上就到中国农历新年了。老话说,有钱没钱都得过年。由于古代科普知识的局限,在古人眼里过年时的钱并不单单是一种货币,它还被赋予了多种祈福禳灾的功能:比如“压岁钱”能辟邪趋吉,挂“门钱”能抵御“疫神”……

过年为什么要有“压岁钱”?

古人认为凡钱都有“厌胜”功能,能辟邪趋吉

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压岁钱又写作“押岁钱”,还有“拜钱”“岁钱”“新年岁”“分岁钱”“守岁钱”等多种叫法。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

这种概念的压岁钱,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压岁钱的产生与古人对钱币功能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古人认为,凡钱都有“厌胜”功能,能辟邪趋吉,保健康平安,压岁钱的民俗学功能,最初就是“厌胜”。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压岁钱中条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这个说法,反映的就是压岁钱的本义。在同一词条中,富察敦崇又称,“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如何给小孩子压岁钱?通行的是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长辈就会递过准备好的压岁钱。其实,清代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放在孩子睡觉的房间。据清蔡云《吴歈百咏》记载,当年的杭州“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

古人的压岁钱一般给多少?肯定不是现在的“多多益善”,但也非“意思一下”就行。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百岁钱”风俗在民国时仍很流行,民国二十六年《衢县志》记载:过年时,“尊长选大钱数十枚分赐孙子,曰‘压岁’。多至百文为度,亦曰‘百岁钱’。置之卧所,是为‘压岁’。”老家在浙江绍兴的周作人,在其《儿童杂事诗》中便曾回忆了小时候在故乡得压岁钱的情形:“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

过年“挂门钱”有什么讲究?南宋时期家家“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

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眼里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是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乾隆《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采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古代做生意的人家尤其重视挂门钱,将所贴的纸钱称为“利市钱”。光绪《曲江县志》记载,当在“除夕馈年,换新春联,贴门神、利市钱。”在挂门钱风俗的基础上,还衍生出挂“散钱”。把钱挂(贴)到家中器具上,以图吉利。光绪《沔阳州志》记载,当地过年时,“家中器物均散挂钱纸,曰‘散钱’。”

除了挂钱,有的地方还流行“挂锭”。当然“挂锭”也非真的把金锭银锭挂在门上,也是仿的,用锡纸糊成。清顾禄在《清嘉录》中描绘了苏州岁末的“挂锭”的风俗:“挂锭,锡纸糊成,间以彩牌方段,玲珑一串。先期买之,除夕接灶,悬于灶神龛之两角,为来年获利之兆。俗有‘一事无成,先买挂锭’之谑。”

与“挂门钱”对应的,还有一种“封门钱”。古人在过年时会将店铺、仓库打封条,这时不说“封条”,而称之为“封门钱”。

门钱并不是一直挂在门上,接下来还有除门钱的仪式,谓之“烧门神纸”,也叫“烧纸钱”。烧纸钱一般安排在新年正月初三,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烧。光绪《怀来县志》记载,当地“神前及门户挂黄纸钱,初三日祭奠焚之”;光绪《华容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正月三日,焚香烧挂门钱”。将门钱放在什么地方焚烧,也不是随便来,要查查老皇历,取喜神方位。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1-2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9094.html 1 古时过年的“钱年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