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耀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序曲激越铿锵。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彩云之南奋进不息。
紧紧抓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云南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的主题主线,将学习贯彻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革攻坚的能力、推动发展的实效。
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者。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重大举措,高举改革旗帜,坚定改革方向,结合云南实际,对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根本动力、主要方式和工作重点更加明确,全省上下谋发展、促发展的信心十足、动力澎湃。
东风浩荡,扬帆起航。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把“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作为谋划改革、推进现代化的总遵循、总指引,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乘改革之势、持改革之力,奋力谱写更加精彩的崭新篇章。
一
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唯一路径。
云南作为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更好统筹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对标中央要求、结合云南实际,专题谋划改革任务和举措,把中央改革部署在云南具体化,省委发出了加快推动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进军令”。2024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全面长远地看待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找准比较优势,用好自己所长,以“长杠杆”有效撬动经济增长。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云南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主要矛盾,用好政策、资源、区位等优势,接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
坚定不移抓项目。立足当下,抓住国家“两重”建设、“两新”行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坚定不移帮企业。每月一诊,“对症开方”。随着“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不断深入,厅局长与企业家面对面“问诊开方”渐成常态,一批惠民生、促发展的机制体制正在加快形成;加强“标准地”出让,保障工业项目落地;建立“绿证”和碳足迹核算体系,助力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每年办好十件以上惠企实事,让更多企业成为经济赛场上的优秀“运动员”……
坚定不移育产业,加快能源、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动能换挡等多重挑战,云南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提出实施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高原特色农业、新型能源、文旅产业、现代物流体系、营商环境十大改革攻坚,打通制约我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堵点。
谋划实施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改革攻坚,围绕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提出相应改革举措,进一步挖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潜力;立足绿电优势,谋划建立优电优用机制、健全新能源开发建设和消纳利用机制、推进绿电交易及消费认证、溯源体系建设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打好云南省绿电“王牌”;围绕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谋划推进国有景区“三权分置”、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落实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旅游业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以改革“关键一招”破难题增动能,云南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激发发展活力、挖掘发展潜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殷殷嘱托,新时代的云南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迸发出团结进步的无限生机与蓬勃活力。
进入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特殊使命,必须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等方面讲大局、担重任。
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云南坚持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细化政策举措,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行。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现代化发展大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始终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各地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持续推进“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润土培根”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扎实推动云岭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云南发展最可宝贵的生态财富。
从一域之治的久久为功,到开创先河的跨省立法,再到走向世界的典范展示,云南逐步构建起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保护、治理、管控、执法、责任、产权、补偿八大类制度,全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云南。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和亿万农民福祉的集体林权制度,成为云南2024年林业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在“有风的地方”大理,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100%,一滴水、一缕风、一束光都有可能转化为绿色电能;不断增加产业“绿值”,全省“绿电+先进制造”新优势逐步凸显,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制定零碳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大胆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以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手段促进新型储能建设,建立“新能源+储能”机制,建立健全电力市场参与、价格等系列机制——云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子越走越稳。
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云南继续抓常态化,抓法治化,抓市场化,形成保障绿色发展成果的长效措施,把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云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下转第三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