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张燕
大年初二,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走亲访友的热闹氛围中时,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扎木迪上组的致富带头人李玉梅在公司里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清晨,天色尚暗,李玉梅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连早餐都顾不上吃,便匆匆前往她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抵达基地后,她径直走向菌菇培育区,仔细查看起菌包。她时而轻轻按压菌包,感受其湿度与紧实度;时而凑近,查看菌包上菌丝的生长状况。确认菌包状态良好后,她便开始采摘平菇。李玉梅的手机不时响起,菜市场和超市的合作伙伴打来电话,询问平菇的备货情况以及送达时间,她一一耐心回应。
大年初二的忙碌,不过是李玉梅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
早在2014年,李玉梅偶然接触到人工栽培食用菌,于是便有了在村里栽培食用菌的想法。经过基本的学习后,同年,她便用竹子搭建起两座简易大棚,踏上了食用菌种植的探索之路。此后,她频繁奔波于请教专家、外出学习和回村试种的途中,经过不断的努力,她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食用菌种植业有了一定的成效。2020年,李玉梅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立了维西倮贡雪山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精心培育适合本地气候的菌种,逐渐成为乡亲们口中的 “土专家”。
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李玉梅多次远赴山东、吉林等地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尽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她毫不退缩。在异乡,她虚心向当地行家请教,回村后便迫不及待地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在创业路上,李玉梅也遭遇了诸多挫折,付出了不少代价,但她要成功栽培食用菌的劲头从未减弱,始终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坚信拼搏定能实现目标。
为了掌握食用菌栽培的核心技术,李玉梅始终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带领团队让维西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并逐步迈向优质卓越。她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2021年完成迪庆州“高海拔地区大球盖菇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成功选育出适宜本地气候的大球盖菇品种1个,并编制技术规范加以实施,研究成果登上《中国食用菌》双核心期刊;2018年负责云南省“野生菌驯化繁育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选育出4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维西野生侧耳品种,改写了当地无自主食用菌品种的历史,同时编制了平菇类生产规范。此外,她成立专家基层科研站,2023年完成维西野生香菇资源勘查,收集菌株167个并持续推进选育驯化;开展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合维西环境的平菇6种、香菇2种、黑木耳1种,推动生产高效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深挖技术创新,申请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2项,已获授权6项,为公司筑起了坚固的技术“护城河”。
李玉梅的心中不仅装着公司发展的蓝图,更时刻牵挂着乡亲,多举措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李玉梅还积极带动维西县其他乡镇百姓发展食用菌种植,带动当地百姓提高收入。2022年,借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支持,李玉梅以维西香菇为纽带,在永春乡、巴迪乡带动54户农户开展仿野生林下栽培千亩,通过收购产品助农增收30万元。2023年,公司带动195户农户,户均增收2.12万元。其中,用工148人,支付工资385万元,户均增收2.62万元;种植带动47户,增收30万元,户均增收0.6万元。2024年,公司参与维西县林下食用菌产业建设,从7月21日开始运送菌包上山,至10月22日完成最后一批菌包上山,历时4个月,共涉及9个乡镇34个村委会412户农户,其中脱贫户等“五类人”119户,建设面积5778.11亩,种植菌包115.6万包。
新的一年,当被问及今年的发展规划时,李玉梅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要全力开拓新的市场,向着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的目标奋力冲刺,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一同增收致富。”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