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灿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向往。今年春节,多地在营造节日氛围时,纷纷采取“经济适用”的方式,既保留了节日的喜庆,又践行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采纳了网友的建议,将以往满树单个悬挂红灯笼的方式改为三至五个连串悬挂,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让灯笼更美观、更牢固。河南郑州通过精心布局灯具,以节俭的方式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还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了节日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社会信号:节俭并不意味着缺乏喜庆,反而能让春节回归本真,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
在“经济适用”中打造春节“仪式感”,还需凝心聚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比如,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将家中闲置的手工饰品、剪纸等集中起来,用于装点社区公共区域。学校、单位也可以开展创意手工活动,鼓励大家用废旧物品制作春节装饰品,既环保又充满乐趣。
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营造氛围。利用灯光秀、线上庙会等形式,减少实物的使用,降低资源消耗。线上互动活动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打破地域限制,增强节日的欢乐氛围。
此外,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关键。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传统民俗活动,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却能唤起人们对春节的美好记忆,让春节的“仪式感”在热闹的活动中得以延续。
别让春节装扮“过度”,点亮“经济适用”年味,并非降低节日的品质,而是以更加理性、环保的方式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这种方式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让我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在这个春节,以“经济适用”为笔,以传统习俗为墨,共同描绘出充满“仪式感”的新春画卷。
(来源:云南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