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建水的脉络

从昆明出发,仅仅两小时的车程,便抵达了建水。车窗外,雨丝轻洒,绿树与田野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生机,而远处却阳光明媚,形成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独特景象,为我的建水之行增添了几分诗意。

这是我第一次去建水,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小城仿佛与世无争,静静地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故事。建水古城,又称临安古城,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走在青石板上,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那老得漆黑、旧得发黄的老街、老房子有着建水特有的宁静。看到当地人悠然自得的慢生活,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

我们一进古城,就被眼前的景观所吸引,朝阳楼高大雄伟,青石街蜿蜒古朴,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步入几百年前的古城,一眼望去,民居别有风韵。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体验这座古城的韵味,感受华夏文明的深厚和源远流长,青石板老街躺在安静的时光和静静流淌的岁月中。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它的四个城门各有特色,风光各异:东门有雄关楼,西门有井源泉,北门有山峦秀,南门有溪水流。建水至今保存有文物古迹10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处之多,最古老的寺是元朝的指林寺,最宏大的庙宇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文庙,最壮观的楼是朝阳楼。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建水的建筑风格,更体现了建水深厚的文化底蕴。

独特的古宅、古井、古桥以及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就是中国的“古建筑博物馆”和“古民居博物馆”。张家花园、朝阳楼、燕子洞、指林寺、双龙桥等景点都是人们到建水旅游打卡的网红点,特别是朱家花园和学政考棚,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建水的人文鼎盛。

在建水,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学风兴盛,文名鹊起,历史上曾培养出众多的人才。从元代开始,建水就建立了庙学,明代则建立了临安府学,清代更是建立了多个行院。建水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的占半数,因此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难怪当地人喜欢带孩子去学政考棚上励志课,去朱家花园体会朱家教子的智慧。

漫步在古城中,四处飘逸着古风,遍地散发着古韵,真有看不尽的美景,说不完的往事。城内的建筑并不高大,但细细观看,慢慢品味,却能发现其特色。朱家花园、朝阳楼等建筑都展示了建水的独特魅力。特别是朱家花园,里面的竹、兰、梅、菊四院单独成院,又院院相连,其中的绣楼也很鲜明地显示出大家闺秀的品位,精巧玲珑的建筑风格、灰瓦青石木梁木柱,有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美,渗透着浓重的中原文化对建水的影响。

临安府署位于建水古城核心区域、毗邻建水文庙,是明清两代的“府”级官署建筑,展现了古代吏治建设的风采。建水地处云南,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所有的旅游景点多在宣扬少数民族文化,但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整个小城都使用云南红河方言交流,这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中原一些地区早已把儒家文化的传承踢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却能在建水看到这样的历史再现,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在建水,我追寻着先贤的背影,在风景秀丽的景观中感受文化的灿烂。无论是坐在古城的长椅上望着蓝天发呆,还是倚着一棵树沉思,都能让我产生无限遐想。曾经的临安府也算显赫一时,如今繁华褪去,只余古色古香的韵味残留在古城大街小巷。建水古城,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教科书,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从明朝以来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新体系。

抚摸古城的血脉,与古老的家园对话,都能让你产生无限遐想。在时光遗忘的角落里,在古城市井的人流中,时而漫步,时而驻足,对古城进行崭新而艺术的阐释,值得每一位热爱建水的人,留下思索、留下激情、留下感叹与抒怀。

李跃平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2-0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9207.html 1 建水的脉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