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河湖长治 清水长流》
2017年开始,弥勒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甸溪河进行综合治理,努力创建甸溪河国家水利风景区。“通过项目实施,弥勒市将甸溪河建成以防洪排涝为主,兼具生态保护、文化展示、康养旅居等功能的滨河绿色多维空间。”弥勒市水务局局长张程介绍,甸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开展以来,弥勒市创新生态驳岸河道治理模式,优先生态保护,将人为改直的4.8公里河道恢复天然弯曲形态,并建成防汛道路12.4公里、沿河截污管道16公里和污水处理厂6个,污水处理率达100%,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同时增强水土涵养,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成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构建沿岸绿化美化立体生态空间。
旧貌换新颜的甸溪河,成为城市旅游新亮点。“每天傍晚,这里人流量可达两三万人次,还带动了沿岸村庄发展草莓、玫瑰等观光农业。”甸溪河湿地公园职工王彦菲说,公园已成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动样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清四乱”、河湖健康评价、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等专项行动,河湖面貌持续向好,让民众获得了更多的生态红利,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保护河湖。
在澄江市右所镇马房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游人流连忘返。抚仙湖畔的乡村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有抚仙湖的好风光,我们几乎不愁客源。”杨文俊是土生土长的马房村人,如今开起了民宿。“湖水越来越清,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得益于紧邻抚仙湖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澄江市持续释放生态旅游消费潜力。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99.3万人次、同比增长19.32%,实现旅游收入超132亿元、同比增长16.93%。
在普者黑,临湖的仙人洞村实现了从“口袋村”到“富裕村”的美丽蝶变。“以前,村民们靠打鱼、种地为生。如今,家家户户兴办农家乐、客栈、民宿等,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日子也越过越好。”喳喳呀民宿负责人范成元说,村民们深知这一湖清水对他们的意义,对守护绿水青山有着深切的感悟,植绿爱绿、亲水护水的理念已深深融入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记者 王世涵 王琼梅 张雯 饶勇 王剑钊)
(载《云南日报》2025年2月10日第1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