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了两例因生吃鱼胆中毒的患者。两人因轻信民间偏方,生吃鱼胆中毒导致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日前,专家提醒,鱼胆毒性胜砒霜,切莫随意尝试。
小小鱼胆,为何有如此大杀伤力?
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
鱼胆汁的主要成分包括胆盐、组胺、胆酸、鹅牛黄胆酸和鹅牛黄去氧胆酸等多种毒素,成分非常复杂。此外,鱼胆中还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和组织胺等毒性成分。氢氰酸和组织胺等氰化物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细胞呼吸链,导致细胞呼吸停止。另外,鱼胆中还含有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胆汁毒素,这种毒素不易被乙醇和热破坏,进入胃肠道后会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因此,即便将鱼胆蒸熟食用或是用酒冲服鲜鱼胆,仍可能导致中毒。
虽然并非所有鱼胆都有毒,但人们常食用的淡水鱼,如鲫鱼、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等的鱼胆均含有毒性。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避免食用所有鱼类的鱼胆。
鱼胆中毒,有何症状
鱼胆中毒之后,发病速度很快,潜伏期为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通常最早出现,多发在服用鱼胆后1至14小时。
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很多民间偏方并没有科学依据。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理性对待民间的偏方和习俗。如不慎误服导致中毒,应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明确鱼胆中毒后,应立即就医,彻底洗胃或催吐以清除体内毒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食物。
重度鱼胆中毒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能短时间内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对器官的损伤。
如何防止鱼胆中毒?
了解鱼胆的毒性,切勿听信鱼胆能明目、可治病的偏方。
宰杀时,务必将鱼胆清理干净。如果不慎将鱼胆弄破,应立即将沾染胆汁的鱼肉切掉。若鱼胆污染范围较大,为确保安全,建议将整条鱼丢弃。
谨防鱼胆汁溅入眼睛,含有毒素的鱼胆汁可能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甚至引起失明。
据人民网科普、国家应急广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