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香格里拉放牧记

珍安拉姆

小时候,家里有些羊,大概三四十只,有那么多羊当然好,但对于要放牧的我和妹妹来说苦不堪言。

我们村子的规定是全村的牛羊一家一家轮着放,不是自己的牛羊自己放。当然也有一个例外,就是爷爷奶奶在高山牧场临时住着,自己放着牛羊,那就不用轮着放村里的牛羊。放牧的天数是这样算的:自家有1头牛,全村轮流放牧时算1天;自家有4只羊,全村轮流放牧时算1天。我家有三四十只羊,轮流放牧时要算十多天,我家当之无愧成了村里放牧天数最多的家庭之一。放牧的时段是每年四月份到九月份,也就是从青稞种下地到收获的时间。

放牧可不是什么清闲的工作。每天得凌晨六点起床,裹上几层厚薄不一的衣服,才勉强抵得住户外的猎猎寒风。把路边折下来的细长树枝当牛鞭,去赶那些在路边贪吃的牛羊。养着牛羊的人家把牲口赶到门口,加入我们的队伍,不一会儿,我们赶着上百头牛羊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牛羊身上的铃铛丁零当啷地响着,“哞哞哞”“咩咩咩”的叫声一唱一和,使晨曦中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我们闻着青草和干牛粪的味道,随着成群的牛羊缓慢移动。寒风吹来,我和妹妹一阵哆嗦,下巴不由得掩进羊毛围巾里。

村里的牛聚齐后,我们先要走过一小段公路,那时候,路过的汽车不多,偶尔经过的车辆在遇到牛羊时会停下来让路,旅游大巴车上的游客没见过这场景,好奇地探出头来拍照。

在公路的左边有个小山坡,右边有一户人家,我们要穿过公路就先要到那户人家门前,把他家的牛赶到牛羊队伍中,再经过几个小土堆,来到一处宽敞地带,再把牛羊赶到对面的小山坡上。在此过程中,每次都会有几头不让人省心的牛跑出队伍,奶奶见状,只好扯着嗓子隔空喊话:“我去那里,把牛赶回来。”只见奶奶赶紧麻利地跑去山头那边赶牛,我和妹妹一个在后面赶掉队的牛羊,一个则穿过黑乎乎的牛群,跑到前面岔路口守住,防止牛羊又跑到另一边的山头上。

我们放牧都有几个固定地点,还有几个固定的休息点。所谓休息点就是在视野开阔处,把削得差不多如成人手臂粗的四根树干分别按四个方位打进地里,再用树枝围成漏风漏雨的三面简易围墙,顶上用塑料布盖住,再用石头压着,一面不围树枝,以便进出和观察牛羊动静。这种简易休息点还算好的,有些时候就只能在露天休息,我们把外衣脱下来放在草地上,然后往衣服上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第一个放牧的地点是在这公路旁边的一个小坝子上,这里有一大片灌木丛和一小片平坦的草地,够牛羊吃上半天了。把不省心的牛羊赶到这里时,太阳便呼着冷气舍得出来了,我们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了。阳光懒洋洋地斜撒在翠绿的松树上、紫色的杜鹃花丛上和披着晨露的草地上,温暖了我们那冻得发红的挥舞着牛鞭的右手。到达休息点后,我们把牛鞭和书包放下,坐在用一块木板搭在砖头上做成的长条板凳上,奶奶看我们冷,想生个火,于是我和妹妹去找柴,奶奶则去把牛再往灌木丛那边赶一赶。

小坝子左边隔着溪流有座山,连接着我们的村子和田地,若是让牛爬上那座山闯到别人家的田里,就要交罚款,所以在这个小坝子上放牧时我们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我们得时刻关注牛群的动静,羊群倒还好,比牛乖顺,脚程也慢,就是喜欢爬公路旁边的山坡,我和妹妹每次都要轮流去把它们赶下来。

这一带的灌木丛里坐落着两三个没人住的废弃小木屋,是很多年前亲戚家的牧场,现在荒废了,房梁上结着大大小小的蜘蛛网,院子里是自由疯长的野草野花,比我还高出半个头。由于之前下过雨,我和妹妹拾不到干柴,便决定从屋里头抽出几块木板来烧,但木屋的门却锁着,我们又来到一旁关牲畜的木屋,但这间木屋的门也锁着,好在它建得矮,我和妹妹拿了屋顶上的几块木板来做烧火的材料。我和妹妹小声对这个木屋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双手合十鞠了个躬,就拿起木板快速跑回小坝子去了。

回到我们的休息点,奶奶拿着砍刀把木板劈成短截的木条,再拿出一小块松枝,用打火机点燃,放在用几块大石头围成的火塘里,不一会儿,被朝露打湿的身体就被火烘得暖暖的,我和妹妹又从背包中拿出辣条,边啃边观察着牛群,心情也随着暖意好起来。这时,奶奶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提篮,里面放着羊毛,手一捻一拉,把羊毛搓成线,再把线缠在细长的木棒上,很是有趣。火塘里,柴火噼里啪啦地响着,远处群山仍巍然屹立,在阳光普照之下,积雪不化的山尖仿佛冒着雾气,慢悠悠倾泻下来,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祥和。

临近中午,太阳当空照着,天空蓝得透彻,不夹杂一点云丝,牛羊吃饱了,便躺在松软的草地上懒洋洋地睡着。难得牛羊这么乖顺,我们便煮起了罗锅饭。火塘上面吊着一个发黑的铁钩,用铁钩勾住罗锅的把手,这样煮出来的饭不会糊,锅巴是淡黄色的,香脆可口。奶奶还会往火堆里扔几个洋芋烤着。在柴火上面架个茶缸,把茶水煮得咕噜咕噜沸腾,然后把滚烫的茶水倒进小号的酥油桶里,拿出用塑料包着的小块酥油放到酥油桶里,再用木柄在酥油桶里一上一下地打酥油茶。不一会儿,冒着热气、醇香浓厚的酥油茶就打好了。我们拿出碗,倒酥油茶的时候用筛子过滤一下茶叶,有时候忘了带筛子,便折几根分叉的发了芽的树枝,把它洗干净,当作筛子用。有时候忘带了筷子,就会就近折几根树枝,洗干净后勉强当作筷子用。

劳累了一上午,吃着锅巴饭,再配上热乎乎、香喷喷的酥油茶,疲惫一扫而空,酥油的咸香和锅巴的脆甜弥漫口腔,我和妹妹忍不住又多吃了一碗。饭后吃一个烤洋芋,蘸点蘸水辣,再喝口酥油茶,感觉比任何珍馐都美味。

这个放牧的地方离公路边的那户人家很近,有时候,那家人会给我们送来一些刚出炉的青稞饼。说实话,我之前一直不喜欢吃青稞饼,感觉它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但这家做的青稞饼却意外地好吃,饼是奶黄色的,软软的,吃起来还有甜味,我家做的青稞饼不仅不甜,而且饼还被烤得黑黄黑黄的,让我难以下咽。

吃过午饭,这个小坝子上的草被牛羊吃得差不多了,我们也要转移战场了。在此之前,我们先去河边打了一瓶水,把还蹿着几个小火苗的火堆浇灭,然后简单收拾一下行囊,拿起牛鞭,便出发了。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2-1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9499.html 1 香格里拉放牧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