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传承千年的尼西黑陶

制作黑陶。

黑陶成品。

党志新 文/图

种类繁多的尼西手工艺品

尼西是迪庆境内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乡,也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尼西的民间工艺品深深地植根于本地的生产生活沃土之中,特别是尼西生产的生活用品,具有浓郁的尼西本土文化元素,如黑陶、木碗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值得收藏的民间手工艺品。

尼西的民间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有黑陶、木器、银器、铜器、铁器、毛纺织品、造纸等,制作工艺独特。黑陶工艺品质朴典雅,木制工艺品精致实用,毛纺织品细腻精美,这些民间工艺品既是尼西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又有很强的艺术价值,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

尼西手工艺品都是从早期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生产、制作、加工多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加工制作而来。尼西手工艺制品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如尼西汤堆黑陶工艺品,制作的原料就是汤堆本地泥土,这里的泥土黏性强,适合制作黑陶,汤堆人就用泥土烧制各种各样的陶器,这些陶器除了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外,还作为商品对外出售。谁家的产品质地好、工艺精美,销路就好,就能卖个好价钱。所以当地人对生产的工艺品精益求精,树立了以质量取胜的理念,这也是尼西黑陶产品远销外地、驰名州外的原因。

尼西黑陶

人们一提到尼西,首先就想到汤满村汤堆村民小组的尼西黑陶制品,尼西黑陶制品可以说是涉藏地区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尼西黑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云南省考古专家对尼西幸福村的石棺墓中两件人骨标本进行检测,其年代和德钦县纳古石棺墓、甘孜州巴塘县扎金顶石棺墓的年代相近,相当于西周时期。从幸福石棺墓中挖掘的黑陶可以看到,陶罐是当时主要的随葬品,特别是石棺墓中出土的口部为马鞍形的双耳罐,与现在尼西生产的双耳土锅如出一辙,不论是质料或是烧制成色都和现代尼西黑陶一样,这说明尼西黑陶已经有千年历史,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也可以说是古代制陶工艺的活化石。

自古以来,尼西的汤堆村民靠制陶手工艺营生,历史上就把制作黑陶作为一项技艺传承发展,以民国时期最盛。

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汤堆村因为有黏性较强、具有可塑性的黏土,才使这项手工艺流传至今。黏土作为制作黑陶的基本材料,是用3种材料混合而成的:一种是采自汤满河流域的风化砂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该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石,一种是最主要的原料——村子附近山上的红色黏土。3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混合时不用容器量,完全通过目测、手感方式,凭长期积累的经验而定。

黑陶完全靠纯手工制作,制陶的工具全是木制模具,看着简单,其实一套完整齐全的工具有50多种,制陶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采土、舂土、筛土、和泥、制胚、阴干、打磨、烘烤、阴晾、烧陶、取陶、背运、打磨等工序,耗时长,工艺复杂。制陶的方式为个体作坊式生产,制陶的地点大多是在自己家中。制作时多席地盘腿坐于藏式楼房二层或三层的房间内,制陶的案板是块长方形木板,除放置制陶工具外,还有一块圆中带方的圆底木板,圆底木板置于长方形案板上,用左手拨动旋转,右手用陶拍拍打制胚。制胚完成后将初胚置于室内阴干、打磨。尼西黑陶烧制不同于一般陶器烧制方法,普遍用明火烧制,在空地上用两根木柴并排放为一组,依次把大小陶器摆放在底架上,再把木柴直立插入柴堆空隙及外围,形成一个锥形火焰状,木柴堆架中间留出气孔,在堆放的木柴、陶器四周均匀放上一圈易燃的栎树枝叶,准备完成后用刨花引火,点燃柴堆边缘,让火从外往里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不断在柴堆周围添加干栎树枝助燃,并不断用长木棍戳火堆以透气,让木柴尽量燃烧,燃烧时间大约为一个小时,待木柴基本燃完,即把准备好的大量锯木灰倒在火堆上面,将所有胚体盖住,由于锯木灰的闷盖造成火堆内部缺氧,形成还原气氛和有机碳素的渗透,火堆里的陶器就变成了黑色。过半个小时后,用木棍扒开火堆,把埋烧的陶器逐一翻面,然后继续用锯木灰把埋好的陶器覆盖,在埋陶过程中要以长木棍不断戳火堆以透气。15分钟后,从灰堆里把陶器用长木棍逐一挑出,迅速用松叶蘸酸奶渣水或米汤水在陶器内壁刷一圈,以防渗漏。待陶器冷却后,用毛布把陶器认真擦磨一遍,使陶器光滑透亮,陶器就这样制作完成了。现在制作的陶器品种已达80多种,常见的生活用品有茶罐、火锅、火盆、茶壶等30多种,生活用品保留了最传统的黑陶手工艺制作特色,质朴实用,是州内外最受欢迎的生活用品。宗教用品有香炉、酥油灯盏、藏八宝等20多种。工艺品主要有花瓶、烟灰缸、鸟壶等20多种,深受游客青睐。

尼西黑陶的特点是肚大口小,选料精,做工细。陶器的肩部比较突出,有明显的肩线,腹部以下轮廓几乎全部呈圆弧形,普遍有足,颈较粗,肩头靠上,肩耳与腹耳均在器体高度二分之一以上。陶器的表面装饰都采用刻画花纹、雕塑花纹和宽窄不等的水平棱线制式。黑陶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刻画、捏塑、浅雕、深雕、镂雕、拍印和镶嵌。常见的装饰花纹有藏式回纹、单双波纹、绳纹、鱼纹、龙纹、月牙纹、莲瓣纹、变相金线纹及藏八宝,其中,以莲瓣纹最为常见。

独具匠心的尼西黑陶制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喜爱。黑陶制品从原来单纯的家居生活用品发展到宗教器皿和工艺品。1991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迪庆文化展中展出24件黑陶作品,因其造型古朴、工艺独特,吸引了国内外参观者的目光,展品分别被北京民族文化宫和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外人士也纷纷收藏尼西黑陶。200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诺七林制作的黑陶火盆、酥油茶壶、凤仪茶罐3件黑陶制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尼西黑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在,汤堆几乎家家户户制作黑陶。据村子里的老人讲,最早汤堆只有3户人家,人们为了生活上的便利,就近采土制作各种陶器作为生活用具。不论在民国时期还是今天,出售黑陶是汤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自1982年以来,黑陶生产恢复传统家庭生产方式,制作黑陶的农户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香格里拉落户迪庆以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黑陶制品由生活用品向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发展。市场对黑陶产品的需求呈扩大趋势,促进了尼西黑陶从家庭式分散生产经营向市场规模化发展,尼西汤堆黑陶产业步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2005年,在村民自愿入股的基础上,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黑陶生产走上了公司化发展道路,建立了黑陶生产示范基地、黑陶产品展示区。为加快发展尼西黑陶产业,公司收购销售农户黑陶产品,年投放收购资金达385万元。通过公司运作,尼西黑陶远销北京、昆明、拉萨等地及日本、欧美部分国家,年销售额达450万元。2008年12月,尼西黑陶产品入选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短短两个月时间就销售了800多件黑陶产品,销售额为9万余元。2012年,公司员工发展到100多名,销售黑陶制品10万多件,销售毛收入380多万元。目前,汤堆有90%的村民从事黑陶生产,月收入约为每人5000元至8000元。

如今,随着黑陶手工艺品的研发力度逐渐加大,汤堆村民小组实现了脱贫致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许多在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从事黑陶制作,促使尼西黑陶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2-2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9737.html 1 传承千年的尼西黑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