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古人对节令气候变化的描述。中国的许多农谚,都相当精辟,比如说夏天来了,万物从复苏到成长,都期待着雨水的降临,一句“立夏不下,犁耙干挂”的农谚,表明了该栽秧时没有雨水泡田,农民们等待下雨干着急的心态。
气候的问题,时常出现“车(鸡)踩着马”的尴尬事情。栽秧时需要雨水,老天却残忍得一滴雨也不下。不是栽秧时节不需要雨,老天又拼命下雨。
阴差阳错,毁了多少直性子人的前程,急杀多少心急火燎人的生命。
比如说,有的人到了七岁学龄时,因没有机会上学,错过了学习最佳时间,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终身给人当牛做马;有的人到了青春年华适婚年龄时,因没有机会嫁人,错过了一生结婚生子的最佳时间,一生无儿无女。
“立夏不下,犁耙干挂。”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让从事农耕的人多么地失望和伤心!但幸好天无绝人之路,中国古人的智慧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如农谚也说:“立夏过后,种瓜点豆”“小满无雨,种荞当米”。言下之意是立夏过后还没有雨水落地时,就改种瓜和豆来弥补没有雨水无法栽秧的困局;小满是关秧门的节令,到了小满还是无雨水,那么就改种稍微晚一点可以有收成的荞来当米吃。
人世间的事,不如意者总是十有八九,在不如意面前,有的人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比如李白就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然也有人能看到光明,比如苏老泉,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27岁以前由于贫穷,没有能力进学堂读书,27岁时,他才发现人不学习,正如玉石不被雕凿一样难有光彩,于是开始夜以继日学习,最后成了大学问家,并带出了苏轼、苏辙两个出类拔萃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苏氏就占了三个。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的这几句话,总结得有意味啊!
人的出身无权选择,但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它跟人的年龄大小,钞票多少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许多人大器晚成,许多人夕阳无限,就是最好的证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生不逢时,晚年求学的例子。西汉刘向在《说苑》里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说是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平公问师旷,我现在已经年过70岁了,但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太晚了?师旷回答说,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升起,它能照亮人的一生;壮年时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它能照亮人的后半生;而老年时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它能照亮一个人的晚上。点燃蜡烛照明虽没有太阳一样明亮长久,但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一个人的一生,说短如白驹过隙,说长则有百年。机遇不可少,但持续更重要。从小生活在家境富裕家庭的人,一路顺风顺水拿到高文凭,但文凭一拿到手,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凭也就成了装饰门面的花瓶。在《刘三姐》的电影里,曾有三个“阳春三月种麦子,八月十五种花生”的秀才,为观众提供了许多的笑料。而从小出生在贫穷人家,即便没有机会学习拿不到高文凭,但有真才实学来支撑事业,一样能取得成功。
“立夏不下,犁耙干挂。”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好事会变坏事,坏事又会变好事。前人历览了多少人的成败才总结说:自古奇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所以,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立夏不下,犁耙干挂”时,也不要气馁,更不要愤怒,也许它正是考验我们是否有迂回前进智慧,是否有坚韧不拔意志的时候。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