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平
赵孟頫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拯救无人能及,就像一座平地而起的山峰,占据着绝对的高度和落差,无法替代,更难以超越。
毫无疑问,“宋四家”之后的中国画进入了赵孟頫开创的话语体系。我觉得,如果没有赵孟頫这个伟大的文人,元代的艺术道路是会很寂寞的。有了他,就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环。说得夸张一点,是他让余音不振的中国绘画重新缓过了一口气,捡了一条命,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
五代和北宋山水画家的作品虽然走到了极高的境地,但由于太高大上,甚至是高大全,很容易走向脸谱化、程式化,以广泛的集体意识掩盖了个体的实际思考。在中国山水画宏大叙事和饱满端庄审美倾向的基础上,是赵孟頫力挽狂澜,找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回归人的细微内心思考,回归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山水画重新获得了自由,重新回到了画家的自我空间。
赵孟頫是宋代宗室,迫于形势而再仕于新更替的朝代,背负着沉重的人格负担,这导致他的创作要在服从大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属于个人内心的东西,以便排斥沉闷纠纷之感、惆怅之情。由于他才高八斗,一出手就卓尔不群,这样就把中国绘画从一个众人无法企及的、宣言式的集体审美高台上,引上了比较细腻、真正接地气的个体表达之境。
他的作品,特别是山水画,形成了崭新的面貌,具有划时代意义。一方面,他改变了五代山水那种非常武断,高耸入云、不留余地的布局,画面的紧迫感逐渐得到了放松,为南宋画家们所谓“马一角”“夏半边”之类的突围尝试提供了肯定的答案。另一方面,他倾心研习古人笔法,从中得到启示和进行实践,又破解了一味追求强硬、锋利的笔墨习惯,为元代追求笔法自由度和墨法纯粹度的画家们设置了巨大的空间。
我看见的赵孟頫作品,除了书法上的“赵体”,最直接的画面就是《鹊华秋色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南方秋天的风景,两座奇奇怪怪的山峰,突兀地立在齐鲁大地上,它们各自独立,像是孤寂的旅者,至于是回归故里的智者,还是星夜赶考的后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知道他们见证了怎样的风霜雨雪,或者丽日繁花,总之,是一副永不疲惫的样子,内心执着而强大。两座山峰的形态完全不同,气势却互相连贯,就是传说中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画幅前面,大面积的空地上生长着形态不同的稀疏树木,与两座突兀的山峰相互映衬,相互交融,使画面显得非常协调。
在技法上,画家对山峰的描绘用的是比较细腻、柔和的皴法,华不注山的正面用了荷叶皴,侧面用了解索皴,尽量让山峰的突兀感变得柔软下来。近处的树木用简单的线条双钩来体现,树叶则用墨点随性点画,使其疏朗雅致。地面与水面交接的地方,使用了柔和的披麻皴,体现了南方陆地石头稀少、土地平缓的特点。整幅画面应用了双钩、皴擦、写意等多种手法,再加上淡墨晕染,使得画面秀润、飘逸,看上去非常舒服,也很典雅。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