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携手共建“小而美”项目 推动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川相连、人文相融,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盟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实现共赢发展。随着《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对接,“小而美”项目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正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推动“小而美”项目由“多点开花”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深化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课题。

破解壁垒,提升效能,打造项目落地新体系。高质量共建“小而美”项目,需突破双边政策壁垒,提升协作治理效能,构建多方协同的制度化保障体系。首先,完善多级政策对接机制。在“10+1”合作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小而美’项目联合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细化项目合作清单。其次,创新数字治理机制,推动项目全链条可视化管理。打造中国—东盟“小而美”项目智慧云平台,集项目申报、进度跟踪、效益评估等功能于一体,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再者,建立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针对东盟国家政策稳定性和市场成熟度的差异,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风险分担框架,并与本地社区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拓宽渠道,创新工具,激发项目发展活力。传统单一的融资模式难以满足其灵活性和普惠性需求,需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创新破解融资难题,激发项目内生动力。一是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民营企业深入市场研究,发掘被大企业忽视或尚未充分开发的细分领域,结合共建国特色精耕细作。二是完善金融支持网络,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便利化。金融机构需针对“小而美”项目轻资产、周期短的特点,创新开发适配性融资产品。降低融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助力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要素流动。三是深化人民币跨境结算机制。着力扩大人民币在东盟国家跨境支付系统的应用,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和交易成本,减少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增强区域金融稳定性。

数字赋能,绿色创新,注入项目发展新动力。以数字赋能和绿色创新为核心,持续为“小而美”项目注入可持续发展新动力。一方面,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前期在东盟地区建设的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数字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布局适合的“小而美”项目。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区域技术转移与知识共享网络,成立中国—东盟绿色技术转移中心,聚焦农业推广、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关键领域。积极推广菌草种植、杂交水稻栽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而美”援外品牌。通过模块化输出成熟技术,授人以渔助力东盟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体系,讲好故事,提升项目传播影响力。在高质量建设“小而美”项目的同时,需构建新型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突破传统外宣模式,形成更具亲和力的传播生态,牢牢把握“小而美”项目传播中国形象的主动权。一是实施自塑策略。建立民生需求匹配评估体系,动态调整项目筛选标准,确保项目与当地需求高度契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植入传播要素,形成连续性话题,并实时监测舆情动态、调整传播策略,构建“预警—研判—响应”的闭环机制。二是实施他塑策略。基于“小而美”项目属性激发情感共鸣,从消解不同国体框架壁垒、弱化外群敏感度等方面构建他塑策略,实现传播要素与在地化语境的有机互嵌。三是实施合塑策略。基于协同传播体系,以“小而美”项目激活多元主体联动,构建由官方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传播主体矩阵,形成跨地域的舆论共振效应。

总之,中国与东盟的“小而美”项目合作,既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生动实践,也是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双方应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金融“活水”为支撑、以技术赋能为驱动、以民心相通为纽带,共同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小而美”项目品牌矩阵,为区域繁荣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分别系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

(作者:李璇 文传浩)

(来源:《云南日报》)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5-0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1170.html 1 携手共建“小而美”项目 推动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