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跟着爷爷找“素材”

永春河景观。

绿树成荫的永春河。

杨洪程 文/图

星期六的早晨,老钟吃过早餐准备出门晨练,小明拉着他的手说:“爷爷,老师叫我们写一篇题为《家乡的变化》的作文,但我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请您教教我。”

“不难,你准备一下,我带你去永春河风景长廊玩耍一趟就能找到作文素材了。”老钟笑呵呵地说。

说走就走,老钟和小明开启了永春河风景长廊之旅。老钟牵着小明的手愉快地徜徉在永春河白帕段,但见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永春河,河堤畔的杨柳在和煦春风中舞动着婀娜身姿,桃李争妍,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爷孙两坐在凉亭的条椅上,一边欣赏旖旎风光一边愉快地交谈。老钟指着二道河入河口说:“小明,你看,那就是本村,是我们家原来居住的地方!”

“爷爷,我们家为什么要从本村搬到复兴村?”小明不解地问。

“我们搬到复兴村是因为一场严重的泥石流自然灾害!”此刻,老钟的脸上失去了笑容,表情十分严肃,“这是一段永志难忘的惨痛记忆。1990年8月1日下午6时5分,随着一声巨响,二道河爆发历史上罕见的泥石流,泥石流以翻江倒海之势肆虐了3天。二道河泥石流堵住了永春河,形成堰塞湖,沿岸大量房屋、农田、引水渠、桥梁被毁,县木材公司储木场、县食品公司养猪场、县水泥厂等遭受严重损失,仅本村就有56户家庭严重受灾。要是泥石流发生在夜晚,我们连逃命都来不及。后来在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搬迁到南路社区复兴村。想起当时的情形,我至今还心有余悸。”

“爷爷,二道河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小明问。

老钟对小明说:“二道河泥石流是天灾也是人祸。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木头财政是维西县的经济支柱,老百姓做饭取暖靠木柴和木炭。随着大量森林被砍伐,二道河发源地及其流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引发二道河泥石流。”

“爷爷,听了你讲的故事,我理解了老师说的话:危害大自然就是危害我们人类自己;呵护大自然就是呵护我们人类自己。现在,不砍树了,永春河、二道河沿岸绿树成荫、柳暗花明、处处皆景。爷爷,您能不能告诉我,永春河、二道河是如何变得如此美丽的?”小明望着爷爷慈祥的面容说。

“我们继续走,走完永春河风景长廊你就找到答案了!”老钟微笑着对小明说。

时针指到上午10时,永春河风景长廊白帕、则那段游人纷至沓来,有带小孩游玩的,有散步的,有打扑克的,有练习舞蹈的,有在生态鱼庄钓鱼的……

老钟带着小明加入游人队伍,享受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儿童游乐园里,欢声笑语直冲云霄;康体公园中,儿童足球赛酣畅淋漓;河变湖的景点,湖光山色,美轮美奂;民族文化长廊,各族文化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犁地坪水库,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当天下午5时许,老钟和小明跟随游客来到白帕塘生态鱼庄品尝“土塘鱼”。小明边品尝美味边对爷爷说:“今天玩得真开心,收获也不小。”小明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那么,你找到永春河、二道河水患变水利的答案了吗?”爷爷问。

见小明一时回答不上来,爷爷微笑着说:“那场可怕的泥石流灾难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30多年来,人养树、树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河道泥石流防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绿化美化等工程,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勾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春河风景画卷,维西县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永春河畔的好风景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前景。过去,永春河畔的村民靠砍柴和烧炭找一点盐巴钱,过着温饱不足的苦日子。如今,这些村子靠发展乡村旅游和绿色食品,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结束了千百年来贫困历史,向着‘村庄高颜值、产品高品质、生活高质量’的目标阔步前进,老百姓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暮色苍茫,华灯初上,爷孙两人带着愉悦心情回到复兴村。小明坐在书桌前,摊开作业本高兴地说:“爷爷,今天的所见所闻就是《家乡的变化》最好的素材。我感到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故事,我马上就写《家乡的变化》。”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5-13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1237.html 1 跟着爷爷找“素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