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河南洛阳人赵轨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别驾,为官四年,清廉卓著,受到嘉奖,被征入朝任职。
赵轨离开齐州赴京城任职时,齐州当地父老乡亲挥泪送别,其中一位长者双手捧着一碗清水敬奉到赵轨的面前,说道:“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碗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水,一饮而尽,众人称颂不已。《隋书·赵轨传》记载了这个故事。这就是成语“水火无交”的由来,意指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赵轨在齐州时,还流传有一个“赵轨还葚”的故事。赵轨家东面的邻居家有一棵很大的桑树,这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了赵轨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赵轨便叫家人把桑葚全部捡了起来,送还给邻居家。事后,赵轨告诫他的儿子们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要以此来博取声名,我只是觉得这不是咱家东西,如果享用了,心里会不安的。你们也要引以为戒啊。”
赵轨到了京城之后,皇帝让他与奇章公牛弘一起研究、制定法律。当时,卫王杨爽任原州(今宁夏固原)总管,皇帝见杨爽年轻,而赵轨在地方为官颇有政声,便任命赵轨为原州总管司马,辅助杨爽。
赵轨在任原州总管司马时,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隋书·赵轨传》记载,有一次,赵轨率部夜行,有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赵轨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一直在原地等到天亮后,命人找到了被损坏禾苗的田主,赔偿了田主禾苗的损失后,赵轨才率队起程。原州当地百姓、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无不感动,并争相效仿他。
几年后,赵轨转任硖州(今湖北宜昌)刺史,他安抚聚合各族人民,政绩斐然,民众深受其惠。不久,赵轨又被任命为寿州(今安徽寿县)总管长史。寿州芍陂是中国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又称安丰塘。古时,芍陂先前有五门围堰,因年久失修,已基本荒废了。赵轨到任后,发动民众,修复了五门围堰,又开三十六门围堰,疏浚水道,大大提高了芍陂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使灌溉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赵轨少年时好学,有操行,因北周蔡王引荐入仕后,以守贫刻苦而知名。“赵轨还葚”“水火不交”等故事被广为传颂至今。赵轨教子有方,他的儿子赵弘安、赵弘智也都很知名,赵弘智在《唐书》中有传。
(文章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
(来源:山西省图书馆宣传推广部)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