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朝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字廷益,明代军事家、政治家。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记载有这个成语典故。
明朝中叶以后,官场风气逐渐败坏。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职或朝觐者,均须准备珠宝、白银或地方土产等礼品给京中官员,作为贽见之物。而这些馈赠之物,多是向百姓征派而来的,致使各地民众不堪其扰。但是,于谦一向作风清廉,并不跟从这样的风气。
有一次,朝廷派于谦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送他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于谦非但没有接受,还写了一首《入京诗》以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但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儿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由来,意指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他物,比喻做官廉洁。
于谦由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朱瞻基器重。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进京觐见,因不向专权宦官王振谄媚送礼而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任兵部侍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代宗朝,于谦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称于少保。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明成化年间获得平反。
据《明史》记载,于谦七岁时,有位僧人认为他奇特,称他为“日后能够挽救时局的宰相”。于谦自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他把那幅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于谦长大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关注百姓疾苦。
于谦性情淳朴,忧国忘身,自奉俭约,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皇帝不准,于是他就把皇帝之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于谦后蒙冤致死,遭到抄家。被抄家的时候,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原来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等物。
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正如他的诗作《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生性刚直,颇遭众忌,他的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但他依然以石灰自喻,以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的决心。
(文章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
(来源:山西省图书馆宣传推广部)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