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记者 沈艳
近日,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举办的第23期厅局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学员论坛上,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云南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研讨,他们分别从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为云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立足省情,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
云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省情特点,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生产条件,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学员彭玮以“楚雄州多措并举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题,详细介绍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采用“产业+金融”模式打造“滇中钛谷”,并借助“产业+科研”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实践。针对当前发展中遇到的资源保障、产业链短板等问题,他提出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强化产业集群建设等具体建议。
学员傅再胜以“昭通市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为题,深入分析了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他指出,当前昭通农业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赋能不足等四大困境,并提出了“科技引领+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生态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学员何霞红以“科技创新引领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着重阐述了云南农业的独特优势。她认为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农业在多样性方面的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困境,建议通过加强适用技术研发、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措施,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学员梅伟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云南文旅产业”为题,深入剖析了云南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他指出,虽然云南文旅资源丰富、产品体系完善、发展机遇良好,但仍面临资金、人才、产业链等方面的挑战。为此,他提出要实现从“观光型”向“旅居型”的转型升级,构建“健康+旅游+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学员何昌娥以“‘铝’创未来 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题,系统分析了云南省绿色铝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文山州以及砚山县的具体实践,她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绿色低碳为底色、开放协同为路径,推动云南绿色铝产业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学员夏丽坤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题,分享了云锡集团这一老牌国企的转型经验。她详细介绍了云锡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从“卖原料”到“卖解决方案”的跨越式发展,并特别指出创新主体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数智赋能是重要支撑,良性机制是制度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学员纳然以“‘数字云南’建设的富滇实践”为题,分享了富滇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他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指出银行既要立足自身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效与风控能力,又要践行责任担当,服务地方战略需求,扮演好“五种角色”。
学员邵维庆以“立德树人 深化改革 以‘人’破局”为题,着重指出了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作用。他认为人才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质量。高校要立足区域发展需求,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新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次论坛主题聚焦、研讨深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增强了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一步,将把论坛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实践,在各自岗位上积极作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贡献力量。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