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金拉姆 余红春
在香格里拉,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乡亲与企业之间,用8年时间架起群众就业“连心桥”,她就是德钦县羊拉乡政府驻香格里拉劳务输出服务中心负责人——永宗。从2017年中心成立至今,她以永不服输的韧劲,让羊拉乡的劳务输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累计带动9000多人次就业,为家乡群众增收超9000万元。
一个人的工作室,一群人的“连心桥”
2017年4月,羊拉乡劳务输出服务中心成立,只有永宗一名工作人员。“搞管理的是我,干事的也是我。”她笑着调侃自己,却把这句话变成了8年如一日的坚守。
刚开始,她走村串户摸底调查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全乡5500多人、3300多个劳动力,她跑了数十次,记下每个人的就业意愿和技能特长。为了对接企业,她走访300多家工厂酒店、80余个工地,甚至在餐桌上、会议间隙“见缝插针”积极推荐家乡劳动力。
帮助家乡群众就业,她也担心他们拿不到工资。有一次,10多名老乡在工地打工后被拖欠工资,急得团团转。永宗连夜赶去工地,一边安抚工人情绪,一边与企业据理力争,连续三天蹲守协调,最终帮大家追回20多万元工资欠款。
从体能型到技能型转变,让劳动力更有价值
“2017年,零工一天最高140元,如今在务工高峰期的时候可以拿到250元。”永宗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这背后,是她推动劳务输出从体力活向技术活转型作出的不懈努力。
8年来,她联合各级人社部门组织技能培训100余期,覆盖6500多人次。从电工、焊工到家政服务、手工艺制作,培训内容跟着市场需求走,甚至把课堂搬到工地、送进企业。“以前,我们求着企业招人,现在企业会主动来找‘羊拉师傅’。”永宗骄傲地说。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