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25日上午,红四师十二团前锋骑兵分队进抵石鼓,当地官绅和乡保丁都已逃匿,刚修起的碉堡空无一人,船只多已隐藏,只有海洛塘渡口的一只小船尚未来得及隐藏。红军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到了5名船工。红四师按指挥部的要求,立即控制渡口,组织了20多名木匠和铁匠修补船只,为渡江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同时,指挥部命令红十六师迅速占领巨甸渡口,担任军团前卫和左翼警戒。红十六师四十七团一营由营长张铚秀率领,继续向西搜索前进,在维西方向执行警戒任务,保障军团的左翼安全。下午,用仅有的一只船在石鼓渡口渡过红十二团前锋,占领了对岸巴洛滩头,保证了渡口安全。到晚上,红十二团在卢冬生师长指挥下渡过金沙江,并连夜向上游进发。
26日,红二军团主力为右路,急行80多里经丽江城到石鼓;红六军团为左路,急行120多里走松坡、白汉场到石鼓。红二、六军团齐集石鼓地区,指挥部即令红六师十六团沿江西岸向上进发,配合昨夜过江的红十二团,夹江而上寻渡口、找船只。至27日中午,部队先后在格子渡口、茨科渡口、羊犁石渡口、巨甸余化达渡口和苏普湾马场找到5只船。这样,红军从石鼓至巨甸约130里的地段上,共找到大小船7只,船工28人,控制了这一地段沿江两岸的渡口。由于海洛塘是长江第一湾的回水区,水下暗流、漩涡很多,江面又宽,木船往返一次需要时间较长,红四师便将这只船拉到木瓜寨渡口。这样,红军选定了木瓜寨—坞墟落(撒苏碧)、木取独—松坪子、格子—玉地(士林)、茨科—寒史里(车轴)和余化达—可布湾(木斯扎)等为渡江点。茨科和巨甸余化达各安排两只船,其余渡口都只有一只船,并以木筏辅助。27日下午,红十六团将余化达的一条船拉到上游3公里处的丁兰木渡口,与从对岸苏普湾找到的一条船一起组织过渡。两军团主力过江后,即向上游梯次收缩,留下余化达一个渡口,丁兰木渡口的两只船也放到余化达渡口,让后卫部队通过。
红五师十五团在茨科渡口渡江时,第七连所乘的船在拉马泅渡时,行到中流,马受了惊,突然用力往回拉,加上船较旧,又超载,失去平衡沉入江中。师长贺炳炎见此险情,立即组织抢救,救起落水士兵20余人,其余20余人牺牲,丢失一部分枪支弹药。船工周长寿也不幸遇难。
蒋介石发现红军在石鼓渡江后,急令孙渡纵队3个旅寻红军踪迹向丽江追击,原打算向鹤庆绕截红军的刘正富旅也从邓川以东掉头向北赶赴石鼓;湘军李觉纵队沿滇西大道向大理、邓川急进。敌人还派飞机到石鼓沿江轰炸,妄图迟滞红军渡江,但渡口两岸高山峻岭,敌机不敢低飞,投弹不准,对红军渡江阻碍不大。
从4月25日下午开始至28日下午结束,红二、六军团约18000人马,经过四天三夜艰苦奋战,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取得了转战黔滇历史性胜利。红军考虑到渡江船只多系船工们租用的官船,不宜统统毁沉,为防止追敌利用这些船,除把巨甸的船沉入江中外,其余各渡口的船只全部隐藏到中甸县一侧。给每个船工发了几十块银圆作为四天三夜渡送红军的酬劳。
滇军刘正富旅追到石鼓,红军已过金沙江,只有红军留下的标语:“来时接到宣威地,费心,费心!走时送到石鼓镇,请回!请回!”孙渡所率的安恩溥、鲁道源、龚顺璧3个旅赶到丽江城,得知红军已经渡江,也停止了追击。从湘鄂川黔根据地追击红二、六军团的刘建绪所率湘军李觉纵队,赶到大理后也停了下来。郭汝栋纵队则还在向华坪、永胜开进途中。而蒋介石的中央军樊嵩甫纵队在红军从石鼓渡江过后,也在永仁渡江向盐边、盐源开进,离红军更是越来越远了。至此,蒋介石妄图歼灭红军于金沙江边的计划彻底破产了。红二、六军团赢得了长征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红军总部朱德和张国焘闻讯后,于4月30日发来贺电:“金江既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谨向横扫湘滇黔,万里转战的二、六军团致以热烈的祝贺和革命的敬礼。”贺电传达后,全军指战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红六军团长肖克为庆祝渡江胜利,在中甸县上江营地欣然提笔写下了《过金沙江》:
盘江三月燧烽飏,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在渡江过程中,迪庆中甸县沿江群众、船工给予红军大力支援。上江乡士旺马场的周全与父亲周红、二伯父周剑、岳父刘神宝4人捞起沉船,在士旺渡口连续摆渡三天两夜。红军临走时送给他们3张火狐皮,每人40个大洋。为红军摆渡的船工还有木斯扎渡口的谢怀敏、谢品才、谢怀忠、鲍岸方、向太朝;松坪子渡口的赵锡敏、马关友;车轴渡口的彭凤书及其儿子彭连、彭其等都是用自家的木船为红军摆渡几昼夜。
(未完待续)
[摘自《中国共产党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第一卷)》(1941—1950.5)] (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