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拂过岁月的恋与情

——解读程志开散文集《年华的衣袖》

殷著虹

程志开是迪庆州少数民族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散文集《年华的衣袖》自出版以来,引起州内外读者的关注。这本图文并茂的彩印文集,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傈僳族风情画卷,以“恋”为经,以“情”为纬,在字里行间编织出个人成长的轨迹、乡村变迁的剪影,以及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的精神图谱。不仅是作者个人生命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部镌刻着乡愁与希望的时代备忘录,让读者在书页翻动间,既能触摸到乡土的厚重,也能感受到时代前行的脉搏。

《年华的衣袖》以“恋”为核心命题,巧妙地将“故乡之恋”“时光之恋”“真情之恋”“山水之恋”四个部分串联成有机整体。作者笔下的“恋”,并非单薄的情愫,而是如同傈僳族服饰上的刺绣,层层叠叠间藏着万千滋味。《牵着母亲的手幸福地走》,是对亲情的眷恋,那双手的温度穿越岁月,成为幸福最质朴的注脚;《苦荞花开》,是对土地的深情,苦荞花的芬芳里飘着乡土的坚韧;《小舅的阿尼花独》则将民族文化的记忆融入情感,让“恋”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系。这些篇目以纪实与故事交织的笔法,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乡土的呼吸紧密相连,让“恋”字既有私人化的细腻,又有群体性的共鸣。

而贯穿全书的“情”字,更是让这部作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毫不避讳成长的艰辛,在《初中时光》里,“放牛、找猪草、烈日下薅包谷”的日常,与对入学通知书的期盼形成强烈对比,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在朴素的文字中闪闪发光;《端午·打麦》里,“淅淅沥沥的雨”与“机声隆隆的四合院”相映成趣,既有传统节日的温情,又有时代进步的印记。这些情感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从生活肌理中自然流淌出来的真挚,让读者看到一个女性在时代变迁中,如何用热爱对抗艰辛,用真诚拥抱生活。

作为一部兼具个人记忆与时代叙事的作品,《年华的衣袖》最动人的莫过于对乡村变迁的细腻书写。在《山楂树之恋》中,山楂树不仅是村庄的地理标志,更是一代人的情感锚点,“士碑子”这个傈僳语名字里,藏着村庄与自然共生的密码;《小镇往事》里,从“背着相机的摄影人”到“发黄的老照片”,再到如今“通到家门口的乡村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小镇从闭塞到开放的蜕变。这些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小见大,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乡村不仅在物质层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在精神层面焕发出新的活力——人们从“天不亮就起床赶街”到“车辆接送家门口”,从“人背马驮”到“货物畅流”,这些细节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是时代进步最生动的注脚。

此外,书中对傈僳族风土人情的呈现,为这部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韵味。无论是“阿米老人家的篱笆房”,还是 “小镇上的白族、藏族服饰”“树枝上绽放着火红的花朵”,都让读者看到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乡村图景。作者没有刻意强调民族性,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让读者在感受乡土情怀的同时,也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年华的衣袖》就像作者轻轻拂过岁月的衣袖,抖落的是记忆的尘埃,留下的是情感的珍珠。它既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乡村的变迁史;既有对过往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程志开一个人的幸福追求,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对于读者而言,翻开这本书,便仿佛走进了那个山楂树掩映的小山村,与作者一同感受苦荞花开的芬芳,一同见证小镇的日新月异,在字里行间触摸到时代的温度与情感的厚度。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它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更懂得珍惜当下,也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7-31 ——解读程志开散文集《年华的衣袖》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2902.html 1 拂过岁月的恋与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