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涛) “十四五”期间,我州深入贯彻产业振兴理念,以种业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推动畜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
我州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种业优先、市场主导、防疫保障、政策引领、绿色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为全州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州肉类总产量达到3.61万吨,较2020年的3.13万吨增长15.33%,规模化养殖率从7.37%跃升至26.29%,增长近19个百分点。
产业根基夯实,稳产保供筑牢民生底线。迪庆州始终将保障重要畜产品供给作为民生工程。除奶类产量因结构调整有所下降外,肉类及禽蛋产能实现全面增长。生猪产业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末,生猪存栏、出栏及猪肉产量分别达到33.14万头、35.75万头、2.8万吨,较2020年末的26.99万头、32.43万头、2.42万吨分别增长22.79%、10.24%和15.7%,有效保障了居民“菜篮子”需求,农牧民实现了增收。
规模化与特色化双轮驱动,拓宽增收渠道。截至2024年底,全州培育各类规模养殖场(户)突破百家,畜牧业合作社达1329个,家庭农场560个,种养结合模式推广483户。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大幅提升,其中蛋鸡、肉鸡规模化率分别为66.21%和51.16%,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直接带动了养殖户增收。
特色产业开发成为增收新引擎。依托牦牛、藏猪、尼西鸡等独特资源,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州新认证绿色食品17个、有机产品8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牦牛肉、藏香猪、尼西鸡等系列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不仅成为本地旅游餐饮名片,更借助物流配送和餐饮连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牦牛奶渣为原料的“干酪素”远销广东、江西、浙江等地,价值链延长,提升了养殖收益。
绿色发展与安全防控守护产业可持续未来。我州坚持生态优先,筑牢产业发展安全网,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常年保持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超7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推广种养结合与清洁养殖模式,走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保障了产业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农牧民长期稳定受益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我州将聚焦短板,持续发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程,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在低海拔区域扩大优质饲草种植,破解草畜矛盾,夯实产能基础。强化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保护利用好牦牛等地方良种,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本土特色品牌打造,以科技和品牌赋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基层防疫投入,落实强制免疫责任,强化人畜共患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降低产业风险。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