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钦县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力深度融合,让合作社成为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红色引擎”,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一曲联农带农促发展的动人乐章。
党建领航强产业。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精心筛选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莞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扎西玉杰农民专业合作社、阿克达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君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喀瓦龙吉高山中药材种植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联农带农共谋发展。巴迪乡罗义村罗通党支部牵头成立德钦莞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率先垂范,带头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木香,吸收发展42户社员,其中党员21人,带动群众种植木香300亩,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在利益联结方面,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75亩,按照每亩350元/年的价格支付给村民土地租金。同时,基地优先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到基地务工,每天工资120元,农忙时日均用工20余人,年发工资2.4万元以上。同时,与5户困难户建立一对一帮扶,通过产业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进行帮扶,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农文旅融合促增收。奔子栏镇玉杰村党总支成立由村委会主任担任理事长的扎西玉杰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村“两委”成员、党支部书记等9名党员骨干参与管理,完善合作社章程,明确党组织在重大决策中的领导地位,党员鲁茸史劳通过率先试种黑枸杞、川断、白术、丹参等中药材,养殖七彩山鸡,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后,推广带动28户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形成“种植养殖+销售”产业链,每户年增收1.5万元。该村依托“三江并流”自然遗产、茶马古道文化,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致富路,开发3条乡村旅游线路,发展7家民宿酒店、2家农家乐、1个旅游购物市场。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6400人次,旅游收入32万元,尼顶村民小组户均分红2万元。2020年以来,在党组织的有力动员下,玉杰村122户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村集体经济从不足5万元增长到10余万元。
甜蜜产业促多元发展。霞若乡各么茸村党总支通过选优配强合作社管理班子,由村委会主任任理事长,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充实关键岗位,成立德钦县霞若乡各么茸村阿克达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扣布带头探索中药材种植和高山蜜蜂养殖新技术,并将经验分享给村民,带动合作社建设8个养蜂基地、发展800箱活框蜂,蜂蜜产量年均8000千克,蜂蜜产业成为各么茸村特色产业,脱贫户人均收入达2.3万元。同时,推动“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傈僳文化”融合,在蜂蜜包装中融入傈僳族图案,举办丰收节吸引游客,实现了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石榴结出致富果。云岭乡果念村君达党支部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实践探索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成立德钦县云岭乡果念村君达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石榴120亩,实现每年户均增收2万元,依托集体土地每年集体分红4.5万元。为切实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组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动员12名在职党员无偿管护石榴基地,安排优秀无职党员担任合作社职务,对流动党员实行“双联双培”管理,对生活困难党员实行“暖心帮扶”,干群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生态经济双丰收。羊拉乡茂顶村南仁上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两新支部”模式,领办德钦县喀瓦龙吉高山中药材种植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激励党员带头入股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扩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80亩,形成以木香为龙头,涵盖重楼、秦艽、当归等10余种药材的多元化种植体系,组建“技术服务小组”,形成“党员包户联农”机制,开展培训30余场,覆盖200余人次,2024年基地总产值达60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构建“中药材种植+牦牛养殖+乡村旅游”产业矩阵,2024年经济总收入突破61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此外,党支部牵头集资21万元建设人工湖,解决灌溉难题,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培育出获“桃花源巡护员奖”的护林员路茸等典型人物,南仁保护小区入选“中国公益保护地名录”,南仁上党支部获评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合作社获“金钥匙——面向SDG的中国行动”荣誉奖。
如今,德钦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记者 江初 通讯员 谢留伟)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