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织密防汛安全网 筑牢生命防护线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袭击。近期,华东、华北、东北等区域持续受强降雨影响,引发洪涝及地质灾害,导致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据媒体报道,2025年主汛期我国总体呈现“北涝南旱”态势,北方洪涝灾害偏重发生,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浙江钱塘江、福建闽江流域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面对自然之力的考验,各地区及有关部门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以“预”为盾筑牢防线,以“治”为矛主动应对,织密覆盖监测预警、群防群治与应急保障的安全防护网络。

预字当先、协同联动、责任落地,是提升安全网坚韧度的关键。地质灾害防治,胜在预判,赢在提前。在政府层面,防汛责任必须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各地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与24小时值守制度,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部门协作需打破壁垒,气象水文部门实时共享预警信息,自然资源部门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图谱,应急管理部门统筹调度救援力量,形成“预警—研判—行动”的完整闭环。近日,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工作,通过重要地段排查、引导群众自主排查、组织成员单位一线督导等多维度举措,将全域普查、动态监测与重点盯防有机融合,使风险台账随降雨云图实现实时更新。

韧性建设与能力提升,构成应对未知挑战的深层支撑。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亟需构建更具韧性的防御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工程韧性,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进度,提升基础设施抗灾标准;另一方面,预案的实战化演练至关重要,需让群众熟练掌握转移路线与安置地点,推动“纸上预案”转化为“肌肉记忆”。同时,需清醒认识到风险无法完全消除,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应急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确保应急物资“储得好、调得快、用得上”,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此外,应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防灾救灾领域,实现灾害风险的精准预测与快速响应。

公众防灾意识的觉醒,是构筑防汛体系最坚固的堤坝。通过普及“识灾避灾”知识,鼓励公众成为“第一响应人”,使“群测群防”体系将专业防控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当然,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也涌现出无数感人场景,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当地群众自发组织配合救援等专业力量与民间力量协同联动、无缝衔接,方能使安全网经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据报道,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葡萄园村因强降雨导致村庄大面积被淹,部分群众被困,当地村民自发利用铲车协助消防人员,通过救援船将被困群众安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此类案例不胜枚举,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防线的组成部分,以实际行动诠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刻内涵,彰显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坚韧。

极端天气不会给予适应期,但人类可将准备期无限提前。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唯有将风险识别、应急响应、社会共治、技术赋能、制度迭代编织成无缝网络,方能将不可预见的灾难转化为可防可控的风险,真正守住人民生命安全的底线。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苏糸)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8-0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2982.html 1 织密防汛安全网 筑牢生命防护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