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90后小伙拉茸肖巴创新发展尼西黑陶产业,凭借对祖传技艺的坚守和现代营销手段的运用,不仅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新生,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增收。
从耳濡目染到泥火传承。在工作间里,拉茸肖巴布满陶泥的双手正沉稳地塑捏着一只陶罐的弧线。“我与黑陶的缘分始于童年,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从小就对黑陶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拉茸肖巴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恋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跟随爷爷系统学习黑陶制作技艺,在泥与火的反复淬炼中,一干就是7年。
短视频“破圈”。2022年,拉茸肖巴尝试将镜头对准自己与黑陶的日常。他质朴地记录下揉泥、塑形、烧制的全过程,将这份来自雪域高原的工艺,通过抖音、小红书等传向远方。古老的技艺瞬间“触网”生辉,吸引了大量关注,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外地设计师通过网络与他共同设计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新款黑陶产品。这一合作打开了新的市场,订单量开始稳步增长。
从一个人的技艺变成一群人的生计。面对骤然激增至“每年上万件”的订单,拉茸肖巴意识到独木难支。一个温暖而智慧的决定在他心中成型,“分出去,让大家都挣钱。”他果断将部分订单分发给村里8户优秀的手艺人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他严格把控源头品质,统一提供精选陶土。各家完成基础塑形后,关键的烧制环节仍由他在自家土窑中完成,最后逐一验收。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产能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工艺传承,参与协作的村民在农闲时制作黑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现在,经由快递网络,每一件合格的黑陶,都带着尼西的温度,抵达全国乃至海外收藏者手中。
拉茸肖巴的付出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从爷爷手中接过泥巴,到社交媒体点燃非遗传承的星火;从一个人守护自家土窑,到带动周边群众共享产业链价值——以拉茸肖巴为代表的“新农人”,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与新颖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记者:杨涛 姚一鸣)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