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香格里拉人的言行,都带着高原泥土的芬芳,采菌子不仅是生计,更是与自然对话的特殊方式。
今年7月,当第一场夏雨浸润松林时,我的生活突然被松茸温柔包围。堂妹凌晨采的一窝菌还带着露水,央宗每天都会和我分享采松茸的趣事,就连手机屏幕上也满是采菌人弯腰寻觅的身影……这种奇妙的“菌子召唤”,终于在一个晨雾弥漫的清晨,把我引向了雪山深处。
走在厚厚的松针上,央宗突然蹲下身,轻轻拨开落叶:“看,这就是菌塘。”在她掌心下方,几朵松茸像裹着棕黄色绒衣的婴孩,半藏在松针编织的襁褓中。这让我想起父亲常说:“菌子会自己找到有缘人。”他认为,菌塘是大自然的厨房,取走菌子后必须把“锅盖”盖好,否则来年这份馈赠就会消失。
写作时,我总想起那个雨后清晨,父亲粗糙的大手包裹着我的小手,一起将泥土轻轻盖回菌塘的场景。他说:“找菌子要用心,不是用眼睛。”如今,这句话有了更深的含义:在香格里拉,从采菌人回填泥土的指尖,到科研人员监测森林的屏幕,再到《香格里拉松茸保护与利用白皮书》的字里行间,这份“用心”正以新的形式延续,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如同松茸与松树那般,成就着生生不息的共生传奇。年复一年,菌香如约而至,那是大地对守护者最温柔的回应。
而这份回应,又何止属于香格里拉?父亲和央宗轻轻盖土的姿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对话的密码——索取时不忘归还,收获时谨记馈赠。如今,当松茸的香气通过无人机飞向都市的餐桌,当红外监测替守林人凝视夜晚的森林,我们更应该明白:科技可以赋能发展,却从未改变契约的本质。每一个被保护的菌塘、每一棵挺立的老松,都是对未来的抵押。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从不以脚步丈量——保护生态的每一个细节,皆是“盖好菌塘”的当代注脚。自然的契约从不偏私,你以掌心呵护它的根脉,它便还你生生不息的春天。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