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校园绽放“团结花”

和丽瑶 和志荣

“我是藏族。”“我是傈僳族。”“我是白族。”……州民族中学高三299班的教室里,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依次起身自豪地报出自己的民族,当最后一名同学“我是汉族”的话音落下,全班齐声高喊:“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紧接着,《爱我中华》的旋律悠扬响起,各族学生用嘹亮的歌声传递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一堂鲜活的民族团结主题思政课就此展开。

这样的场景,在这所汇聚了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多民族师生的校园里早已成为常态。近3000名学生虽民族不同、习俗各异,却亲如一家。高二学生王家庆坦言,刚入学时曾担心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有隔阂,如今这份顾虑早已消散:“我们每周一起朗读励志信,我渐渐懂得无论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应该为着共同的梦想而奋斗。”

高三学生朱丹同样被州民族中学和谐友爱的氛围深深包裹。高一第一次住校,她心里满是忐忑,但舍友们格外热情,相识没几天,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她分享各自家乡的趣事、民族的独特习俗,宿舍里时常回荡着欢快的笑声,她心里的焦虑很快就消散了。在一些独属于少数民族的节日里,那个民族的同学会收到来自其他民族舍友的祝福和小礼物。如今的朱丹还会说几句藏语、傈僳语,这份彼此帮扶、相互尊重的深厚情谊,让她真切触摸到了学校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校园的和谐融洽,源于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我们始终以‘十个一’为抓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政教处负责人向贞云介绍,每年学校都会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带领学生体验藏族唐卡绘制、藏香制作及各民族歌舞唱跳等,让友谊在文化交流中升温。中华美食节更是校园盛事,藏族酥油茶、彝族坨坨肉、白族乳扇等特色美食齐聚,让各族师生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每次美食节,校园里都特别热闹,藏族同学会热情地教大家做糌粑、打酥油茶,这种互动特别有意义。”向贞云说。

在州民族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已融入日常点滴。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民族团结之歌》的旋律便回荡在校园里,“各民族兄弟手拉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歌词,连低年级学生都能随旋律哼唱;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国旗下的演讲总是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展开,学生们分享身边故事、讲述民族英雄事迹;每个学期,各班至少开展2至3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班主任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尊重民族习俗”“怎样助力民族团结”开展讨论,让理解在交流中深化。

学校精心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厅与“复兴之路”展,更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堂”。展厅内,各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静静陈列,迪庆各族群众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历届学生创作的民族团结手抄报与作文依次摆放。向贞云感慨:“近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里,有人大学毕业后回到迪庆建设家乡,有人在外求学时主动推介迪庆民族文化,看到他们成为民族团结的参与者,我认为所有付出都值得。”

如今的州民族中学就像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学校日复一日地努力,只为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才能共创美好未来。在这所充满爱的校园里,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这份跨越民族的情谊,终将成为学生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指引他们心怀家国、团结奋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9-16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3791.html 1 校园绽放“团结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