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这个餐桌上的营养明星。每天吃鱼到底有多好?哪些部位最该吃?怎么吃才科学?今天就一次性说清楚。
鱼的营养有多优秀?说鱼是 “营养全能王”一点不夸张,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优质蛋白库,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5%-22%,而且好消化,老人、小孩、肠胃弱的人都能轻松吸收;
二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大户,别看脂肪含量低,只有1%到 10%,但富含EPA和DHA,这俩可是大脑和眼睛的“好朋友”,对智力发育和视力保护特别重要;
三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组合的集合体,钙、钾、锌和硒等微量元素一应俱全,还有维生素A和E等等,能够满足人体的综合营养需求。
拿常见的鱼举例:像冷水性的虹鳟鱼,100克鱼肉就含有 206微克的维生素A,是草鱼的近20倍;海洋捕捞的带鱼的硒含量达到36.57微克,比草鱼高3倍多;大口黑鲈的硒含量2.83毫克,是补充微量元素的好选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增加鱼类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及脑卒中、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
被扔掉的边角料其实都是宝。鱼除了鱼肉外,鱼眼、鱼鳞、鱼骨、鱼肠、鱼肝等副产物,富含胶原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精深加工开发价值,主要用途包括:
一是加工成饲料鱼粉;
二是鱼头、鱼骨可以加工成鱼骨粉;
三是从鱼体内脏中提取鱼油,提炼EPA和DHA等制品;
四是从鱼鳞中提取鱼鳞胶等有效成分。
科学吃鱼,量和频率很关键。到底该吃多少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每天鱼、禽、蛋、瘦肉总共吃120到200克,优先选择鱼类;每周最好吃鱼两次,或者总共吃300到500克的鱼。
特殊人群有讲究:其中0到6岁的宝宝,每天建议吃18到43克;75岁以上老人建议25到50克;其他人群建议45到75克。这就够了,记住这个量,既能补营养,又不给身体增添负担。
鱼的哪个部位最营养?吃对了更美味。鱼的不同部位,营养和口感大不相同。
鱼肉是蛋白质的主力区,含有15%-22%的蛋白质,消化吸收无压力。比如大口黑鲈,不仅蛋白质丰富,其EPA和DHA占比分别达到12.5%和18%,是人体补充EPA和DHA的优质食材。小窍门:想补充蛋白,选鱼背,其中鱼背肌肉蛋白质含量最高;想尝肥美,选鱼腹和鱼尾,因为其脂肪含量更丰富。比如斑点叉尾鮰,其背部蛋白质占16.92%,尾部脂肪占7.05%,各有侧重。
鱼皮是胶原蛋白的冠军,蛋白质含量高达28.1%-33.14%。在我们研究的不同种类中,罗非鱼的鱼皮蛋白含量最高,达到 33.14%;虹鳟鱼的鱼皮胶原蛋白质占总蛋白含量的80%以上,还带有鲜味氨基酸,又营养又好吃。
鱼头,别小看鱼头,占鱼体的24%-34%左右,但营养超丰富。比如鳙鱼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胖头鱼,其蛋白质含量达到18.32%,和鱼肉差不多,钙、铁、维生素B1也很足。
鱼真是全身都是宝,从鱼肉到鱼皮到鱼头,再到被忽略的鱼卵、鱼鳔,都藏着独特营养。记住每周吃两次鱼,控制好量,根据需求选部位,就能把鱼的营养吃进身体里。赶紧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家人,一起科学吃鱼,越吃越健康吧!
(来源:科普中国)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