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深耕红色资源 让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李田伟 徐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既有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也积淀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深耕红色资源、挖掘其时代价值,对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根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强化精神纽带作用,夯实思想根基。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追求与精神血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云南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扎西会议纪念馆等众多红色资源,不仅是峥嵘岁月的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生动写照。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追求解放的时代强音;滇西抗战中,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这些深刻的历史记忆,是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

创新载体增强实效,提升教育感染力。要使红色资源真正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近年来,云南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民族团结”的教育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活”起来。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优势,要创作更多融合红色精神内核与民族艺术特色的精品力作。青少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未来。推动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至关重要。开展“红色故事双语(多语)宣讲”,用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共同讲述革命历史;组织各族青少年共同参与编排、演出红色主题剧目,在合作实践中深化了解、增进情感。唯有不断创新形式,才能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种子。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共同发展。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强劲动力。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搭建各民族共学、共建、共享的平台。在红色旅游线路中巧妙融入民族文化体验环节,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领略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跨区域、跨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研学”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携手走访革命圣地,在互动协作中深化情谊、凝聚共识。同时,发挥红色文化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的模式,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研究与开发。建立权威的“红色基因库”,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革命文物、文献、口述史料等进行抢救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确保红色血脉永续传承。另一方面,要将红色教育成效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此外,必须深化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与实践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民族工作、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9-3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4076.html 1 深耕红色资源 让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