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秋次仁 常旭辉 陈义
暮色如金,81岁老人和万春坐在庭院廊下,苍老的手指捻动毛线。光晕在彩色衣袂间跳跃:女儿藏装围腰系得规矩,是母亲教的;孙子傈僳坎肩披得随意,透着少年气;白族儿媳端着酥油茶走来,趁热递到廊下老人的手上。
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这片滋育着8个世居民族的土地上,和万春家族的民族团结基因早已融入肌理——他们跨越傈僳、汉、纳西、白、藏5个民族,5个家庭、27口人织就四世同堂的暖景,在三餐四季的日常里,把民族同心的故事写得温热又绵长。
“阿妈教我藏族的捻羊毛技艺,阿爸教我纳西族的三叠水待客礼。”女儿和金梅捧着一碗酥油茶轻声道,“他们总说,不同民族就像不同的茶料,融合在一起才熬得出好的酥油茶。”
节庆时分,老屋总是最热闹的。火塘边飘着酥油茶香,桌上摆着纳西粑粑,屋檐下挂着汉族灯笼。孩子们在院子里穿梭,时而用藏语呼唤奶奶,时而又用汉语与表兄妹嬉戏……
沿着潺潺的腊普河行走,塔城镇党委副书记刘玉合正在哈达村民小组查看民宿改造进度。“我们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他指着由老民居改造的“慢来悦”民宿如是说。眼下,全镇已发展55家精品客栈民宿以及700余个床位,带动800余人投身旅游行业,其中96.8%是当地少数民族,年增收超300万元。
在启别村,千亩冰葡萄园在阳光下泛着紫光,藏香猪在林间奔跑。哈达农庄的冰酒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民房变民宿、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让土地里长出好日子。
田埂间晃动着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刘玉合望着他们说:“全镇7个村、120个村民小组,每个村都有民族团结的好举措。”“五户联帮联保”机制让这份情意融进了基层治理日常,把互帮的暖变成了大家都认的理。
近日,在塔城镇丰收节的欢腾里,热巴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玉林足尖踏节、彩绸飞扬,用一曲热巴舞点燃现场氛围。如今,全镇25名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聚起星火——其中不乏藏、纳西、傈僳等多民族身影,刻刀下有乾坤,歌声里有情怀,都在诉说同一个精神家园的故事。
星河初现时,塔城镇万家灯火陆续亮起。那些寻常屋檐下升起的炊烟,终将连成照亮时代的长河星辉。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