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木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17 15:57:38

 
 

  迪庆州上桥头村民小组因生产木碗而久负盛名,这里的木碗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据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木碗工匠,引来许多外地人到这里拜师学艺。如今,这项传统的制作工艺被上桥头村民传承下来,并成为村里很多农户的致富产业。

  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发展,上桥头木制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村里更多人看好了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加入到制作木制品的行业中。如今,上桥头村的木制品由原来单一的木碗制作拓展到酒具、珠宝盒等多元产品。由于该村木制产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西藏、甘孜等藏区,甚至部分产品还远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国。

  藏民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茶碗有瓷碗“噶玉”、银碗“俄泼”、玉碗“央池”、木碗“辛泼”之说。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香格里拉尼西乡出产的木碗就叫“察牙”,其色如琥珀,经久耐用。

  产木碗的尼西上桥头村,离香格里拉县城约40公里,再往下走18公里就到了奔子栏。上桥头村有一座“红军桥”,这里又是巴拉格宗峡谷的出口,硕曲河从里面狂啸而出,冲向一山之隔的金沙江。我们拜访的鲁茸卓玛家就在桥墩旁边,她家是做木碗的世家,过去茶马古道的马帮将奔子栏一带的木碗运往昌都销售,马帮的驮子里就有她家做的碗。

  走进鲁茸家,客厅的木架上一溜放着盛酥油茶的玻璃杯,VCD机里正播放南斯拉夫的老电影《桥》。二楼的经堂外面挂着一位老匠人的大幅照片,据说这曾是某著名杂志的封面。

  二楼狭窄的楼道里,鲁茸卓玛正在用一把牦牛尾巴毛制成的小刷子,给做好的木碗上漆。片刻工夫,木碗已从纯白色变成淡黄色,又变成深棕色。这神奇的土漆,其原料从维西县买来,经过本家秘方加工制成,能让木器几十年光亮如新。

  卓玛说,“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是藏民的规矩。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之后,还用木碗盛满茶酒供在遗体面前。“甚至男女所用木碗的样式都有所不同”,卓玛拿出一对木碗说:“看,这一只是男的,这一只是女的。”仔细看去,男式木碗碗口大且外开,碗身低;女式木碗则正好相反,开口含蓄,碗身纤细……它们颇像一对要好的恋人呢!

  根据洛克的记载,他在卡瓦格博的山路上看到了大量的木碗,用作对神山的奉献,其中最令他惊讶的,就是几对用丝线绑在一起的木碗。(李文静 赵东平/文)

责任编辑:和玉凤